2018年9月28日
強大的科技沒有讓人類更客觀地看待事物,反而把維持社會穩定的中間力量抹去。有識之士應該警覺,最近Facebook更改內部演算法,降低品牌和出版媒體推薦的重要性,提高朋友和家人推薦的重要性,意思就是使用者以後接觸到的訊息會和家人、朋友(廣泛定義)愈相似,但和出版媒體的距離愈來愈遠。
倍數放大差異 加劇社會兩極
從Facebook作一個社群平台來看,無可厚非,因為線上平台主要的功能本來就是為社群提供服務。不過如果我們觀察從2004年Facebook成立以來,互聯網的使用由搜尋訊息轉型到分享訊息。根據Pew研究中心長期觀察美國人民的政治傾向,美國民主黨對種族和政府管治的意見愈來愈左(自由),雖然共和黨人的意見改變不大,仍然維持保守傾向,但從2004年後黨內差異變小,黨與黨之間的差異倍數放大,選民意見兩極化,中間的理性力量變得薄弱。所以當Facebook更改演算法,我們可以預見社會兩極化會更加激化,最終中間力量消失,社會動盪。因為:
1.物以類聚是天性,人類喜歡生存在同溫層。社群其實就是同溫層的表現,我們需要認同他人和被他人認同,當有相同認同的人聚在一起,會讓參與這個社群的人覺得有安全感,不管是實體的社群或線上的社群都一樣。不同的是加入或脫離一個線上社群,較實體社群更容易,所以線上社群在這個凝聚會員的因子上相似度更高。
2.人類的知識是集體的、決策也是集體。每個人都儲存了很多知識,但是有更多的知識其實我們並不知道,相反地我們期待其他人會知道,而且我們常常高估自己和他人的知識。
3.事實難以取得。雖然有了互聯網,但是我們離事實卻愈來愈遠,因為事實愈來愈難取得。上個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和350家媒體又起了尖銳對立,這次350家媒體用社論(媒體最重要的武器)反駁美國總統,要求新聞自由,因為媒體是我們收集資訊的主要管道。結果是,我們只能看到這些主要媒體的立場,看不到另一邊的論點。
但是媒體和知識分子一樣有立場,而且多是偏左,強調自由思考。媒體背後的老闆也有立場,這立場往往和特朗普所代表的極右保守立場相異,當立場衝突時,收集正確的訊息變得很困難,如果有些媒體本來就是為特定政治立場服務,什麼是假新聞?我們就根本無從得知,最後只剩下空泛的信任。
4.知識分子和平智者的距離擴大。已故哥倫比亞大學教授Richard Hofstadter在1963年出版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這本普立茲獎著作認為美國是個anti-intellectualism的國家,這個字如果翻譯成「反智」有負面的意思。作者的意思其實更接近「平智」,就是說這個國家並不獨尚智識(intellect)。
美國的文化和受傳統文化影響的許多亞洲國家不同,以往平智者多仰賴大眾媒體吸收訊息,現在更樂意把報章雜誌、網絡消息與朋友分享,但是對收集事實、進行辯證則較不熱中。
Hofstadter認為許多有高智識工作的人也不一定有高智識,例如有些教授、醫師、律師不一定有高智識,他們用特定智識作為獲取報酬的工具,但對其他智識可能低於常人。
阻隔異見聲音 世界愈趨封閉
科技推波助瀾,演進過程產生也收集了大量的數據。數據在過濾後可以用來分析,分析的目的不外是把數據分類或找尋數據間的關係,然後用來辨識、區隔、關連或學習,實用上則可用在下棋、銷售、臉部辨識、尋找答案、改進效率等等,當技術愈來愈進步,科技愈來愈能滿足使用者需求,兩極化的現象反而會更惡化。例如,原本Facebook分析使用者的習慣、偏好和人際網絡,然後把相關的訊息、廣告送到特定使用者的賬號,藉此改善廣告效率。
結果使用者愈喜歡某個選項時,愈多類似的訊息傳給該使用者。常此以往,該使用者慢慢聽不到相異的聲音。最後使用者滿意度愈來愈高,但他的世界愈來愈封閉,世界也愈來愈兩極化,但至少這是根據使用者個人的喜好把訊息區隔。如果Facebook更進一步以使用者的人際網絡偏好進行訊息的區隔和過濾,因為人類是生存在同溫層、需要集體智慧、事實很難取得、又不堅持對真理的追求,可以預期地兩極化會再加劇,最後中間力量會消失。
如果這趨勢不利於建立一個健康的社會,怎麼辦?教育可以盡點力,去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有不從眾,願意追求真理,才能擺脫兩極化的惡化,才能重建中間力量,恢復健康的社會。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河套區建智慧城市 區塊鏈促深港合作 |
上一篇: | 「滬港通」及「深港通」上日收市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