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日
龍和蟲都是動物,龐然大物的恐龍早已滅絕,而小蟲的生命綿延不斷,盡管如此,天下父母都望子成龍,人仍喜歡攀龍附鳳,唯獨不久前逝世的著名漫畫家嚴以敬(1933-2018),偏偏用「阿虫」的名取代原名。他自嘲「不能成龍,只好成虫」。
民間基本用色
筆者欽佩這位自學成才的藝術家,難以想像他早年的貧困,居所比板間房還差,可是他安貧樂道,閒時就做自己喜歡的事,閃爍內在的本性之光,不停地用筆將這閃光釋放。他的自畫像同自取的筆名一樣謙卑,躬身展示世人,並題款:「形似不及 神似吹捧 不如話真 阿虫」印章橫臥。我若干年前曾在銅鑼灣崇光百貨見過他,再對照此自畫像不禁拍案叫絕——潦潦數筆胸有成竹,落筆得心應手,五官表情「形神兼備」!
近乎民間最基本的用色紅、黃、 藍,粗獷的墨線造型,率直概括地挖掘出最敏銳的自我直覺,黃皮膚矇眼大板牙,面部還有皮脂沉澱的黑痣,不太整齊的鬚髮,雖然貌不驚人,亦頗憨厚可愛!「開顏歡笑 引吭高歌 不嗟不怨 人生幾何」,這便是阿虫鮮活的自我寫照!真正永不褪色的身份符號。在內地時未見類似的筆墨,也不知嚴以敬或阿虫之名,來港後常在書局或文具用品店看到他的小品或印刷品,很多時均會仔細欣賞,此後在公司的枱面,筆者亦會選用他那些小品的年曆,即使過了期依然不捨得丟棄。
人們對美的定義不一,專家只向高處仰望大師,筆者是基層的小市民,當然和普羅大眾視線一致,審美情趣講求真、求善、求美,阿虫每一幅作品,色彩艷而不俗,尺幅不大,加上一兩句文字,直達觀者的心靈,沒有文縐縐的修飾,粗線條的輪廓一蹴而就,而他腹稿的邏輯思維是產生於中華文明,所以能畫出世情中的禪機哲理,但並非刻意的說教,而是用社會生活的共識,撩動人心的感悟。
《尚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他的畫充滿中國文化中永恒不變質的「中庸之道」,安撫着生活在浮躁社會、四處奔波市民的疲憊身心。筆者淺見欣賞藝術作品,就像王維詩中的佳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畫面開闊,意境雄渾,吟詩、賞畫等於觀賞大自然的風光,視野要寬闊,不論向上向下,平直還是圓方,應體驗其言之不盡的意味,博大渾茫的天與地,只要予人平靜祥和,都是最美好的享受。
充滿「中庸之道」
人心常受不住壓力反彈亂竄,以致胡作非為,違背天理與自然,向兩端而間歇性精神分裂,是非常危險的不穩定因素。阿虫的畫看來極其簡易,他信守持用「中庸之道」!其「道」與「理」始終環繞一個同理的核心。例如有幅畫寫着「湖光山色雖漂亮 最美人間見和諧」,自然景色是客觀的事物,生存的社會更為貼切,不存在單一孤立的事物,無相對的因素,各種不同的狀態滙集一起,當然有高低、光暗、美醜的比較,和而不同融會貫通,綜合統一才是圓滿,「和心」足於內,「和氣」見於外。把握整體劃一的韻律和節奏,如肉聲絲竹五琴合鳴,妙音令人舒適愉悅。
人生需要民主法治、公平真義、彼此互愛、安定有序,這就是最美的人間和諧。再例舉有一幅寫着:「雖有流水阻前路 助我渡過有小橋 不愁流水復流水 自有一橋又一橋」。鼓勵大家當遇到困難時,不必沮喪,希望在前,辦法總會接連不斷,層出不窮,任何事都有化解的機緣。
另外還有:「池中雖無百花放 感恩身旁少風浪 力爭上游君請便 我愛靜靜小蓮塘」,在現實世界裏,每個階層的處境不一,怎樣以感恩的姿態,安處現狀尋找快樂?猶如一首宋詩《村晚》:「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一片充滿生機的傍晚景色,一抹誘惑的夕陽,那俏皮的牧童歪斜着身體坐在牛背上,短笛隨性無腔調地吹着,悠然超凡淳樸無邪,恬靜悠遠與世無爭。試想人若能順其自然,愜意地陶醉任何情景,那還有什麼煩惱呢?阿虫畫以敍志的創作數之不盡,他的彩墨不屬於陽春白雪,恣縱豪放的筆情,輻度不一的弧形彎曲,誇張的漫畫手法逸氣橫生,不落常套的視覺還原,將感性有趣的平面視覺形式,成為治癒人們心靈的一劑良藥,是香港及海內外華人最貼心的畫家!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