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3日
在香港,一般人可能對「松騰實業」很陌生,不過,如果提到「V-BOT自動吸塵機械人」,可能不少人家裏有一台。這家在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上數一數二的台灣企業,去年差點在一場無硝煙的戰場中沒頂。這場戰爭,不是關稅貿易戰,也不是普通的商戰,而是專利訴訟之戰。
全球市場龍頭iRobot去年控告松騰實業侵犯專利,要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禁止相關產品繼續進入美國市場銷售。這場訴訟對松騰而言,關係到未來發展命脈,是場艱困的生存之戰。
事實上,被iRobot挑起訴訟戰的某些國際同業,就因打不了曠日廢時的法律官司而退出市場。
松騰實業化解危機
松騰實業創辦人燕成祥出身機械專業,最早為了避開iRobot的專利,在公司做出第一款掃地機器人時,已經請律師送至美國專業機構進行侵權檢定,就是怕踩到競爭對手的專利。多年來,公司雖然注重研發,也十分重視專利申請,然而直至此次訴訟才深刻了解,在眼前全球化的商業戰場,僅靠專利防禦已然不足,還必須化專利為武器,主動出擊,才能在險惡的專利訴訟大戰下生存。
在松騰實業的官網中,有一段影片簡介了創辦人當時的心路歷程。「最早是天真的以為,只要有理,官司不會輸。但後來證明是,有理也不一定會贏。如果沒有錢(打官司),就一定穩輸。」松騰實業前後花了300多萬美元,並且在台灣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協助下,才得以化解危機。
由於台灣工研院在機器人相關專利權方面,建構了100餘件完整專利組合,因此才能針對iRobot迅速提出反擊策略。在短短時間內,工研院技術轉移與法律中心的同仁們從數萬項專利中,挑選出適合作為反擊武器的專利組合,也成為松騰最強大的訴訟後盾,最終迫使iRobot於今年初向ITC終止對松騰的調查並撤告。
在打過這次耗資新台幣1億元的官司後,松騰實業的管理層感觸很深,也了解「付錢申請及維護專利權是很重要且划算的。」他們以切身之痛提出建議,全球專利戰未來勢必會愈來愈頻繁,產業界必須早日做好專利布局,才不至於花大錢買教訓。
當然,其實就規模、時間及金額而言,松騰實業的這場訴訟不算特別引人矚目的專利案件。不過,比起其他蘋果、三星、高通(Qualcomm)、台積電、鴻海等科技大廠所涉及各種繁複的中間製程的專利,松騰作為一家中型企業,掃地機器人作為一項最終產品,一旦官司打輸則可能全盤皆輸,還是比較令人捏把冷汗。
與掃地機器人專利訴訟的你死我活不同,相形之下,許多專利訴訟的目的不是將對方擠出市場,而更像是把專利作為利潤中心,以訴訟逼迫對手談判,提高專利授權費,最終達成增加企業獲利的目標。例如,蘋果與高通去年初在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相互提起的專利侵權訴訟,雖然雙方的陣仗很大,但畢竟雙方已經合作多年,把對方擠出市場未必是訴訟的真正目標。
機械工程博士暨專利事務專家黃孝怡在今年出版的新書《專利與企業經營策略》中,完整討論了專利價值、專利布局(patent portfolio)、專利策略、專利商業化與獲利模式等相關課題。書中甚至也討論到今年內地電影《我不是藥神》所引發的印度仿製藥產業的案例:20多年來印度製藥業從進口商到藥物創新者的軌跡轉變,與該國政府的工業和技術政策以及對知識產權的監管變化,對其製藥業研發能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通用西屋發展各異
書中也提到兩家1880年代成立的通用電器(GE)與西屋電器(Westinghouse)早年的專利及授權合作。兩家公司的創辦人愛迪生與威斯汀豪斯(George Westinghouse)都是發明家,而他們與交流電之父──特士拉(Nikola Tesla)在各項發明專利的往來,也預示了兩家百年企業的發展差異。西屋公司是最早成立專利部門的企業之一,在二十世紀獲得美國政府專利高達28000件以上,排名所有企業第3位,連倫敦政經學院的經濟史教授Shigehiro Nishimura也都曾發表專著討論西屋公司專利部門崛起的意義。
反之,通用電器多角化經營,並跨足金融領域,在2000年股價曾達到近60美元的高峰。但通用金融在2008年踢到次按債券的鐵板,信用評級一度從AAA被打入A2(下跌5級),股價也跌到10美元以下。
後來雖然因聯儲局量化寬鬆而跟隨大市反彈至30美元以上,不過去年開始又反覆下跌到12美元附近,終於在今年6月被道瓊指數踢出成分股,是110年來首見。
通用與西屋都是老字號的工業股,兩家公司不同走向的發展,值得企業經營者及企管學者玩味。如《專利與企業經營策略》書中所言,專利事務已經不再是科學家、工程師或法務部門律師的專屬領域。專利策略作為一種企業能力,會愈來愈受重視,成為企業管理中五管(產、銷、人、發、財)之外炙手可熱的新興領域。
特別是當前的互聯網、智能手機,以及未來的生物科技、人工智慧、區塊鏈等相關產業,在企業不斷追求研發與創新的競爭環境下,相信我們仍會見到層出不窮的世界級專利大戰,深刻影響下一世代的國際商業競爭。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補習老師「教訓」學童 |
上一篇: | 選可長期持有概念ETF竅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