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4日
以平衡貿易之名,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以來強行向各國多種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不過,在當前全球化生產的格局下,追求與單一國家的貿易完全平衡根本沒有意思,企業能否賺到錢才是關鍵。在美國上市企業盈利創新高的情況下,特朗普持續貪得無厭,恐怕最終會樂極生悲。
中國海關周五公布了6月份的外貿數據,雖然美國向34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徵稅近日才實施,數據似乎未反映貿易戰的實際影響。但其實,6月兩國的談判反反覆覆,已對兩國貿易帶來影響。加上此前已實施的向中國進口的鋼鐵及鋁材徵稅行動,貿易戰的影響已逐步反映出來。
環球生產鏈分工明確
只不過,就算面對重重困難,6月中國對美國出口金額升至426.2億美元,對美國貿易順差亦達到289.7億美元,為自1999年有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對於順差增加,有人認為可能是企業趕在美國加徵關稅政策落實前趕貨出口所致。
不過,由於生產需時,而中國海運至美國最快亦要約兩周。相信除了高檔產品可以改為空運趕貨之外,一般毛利率不高的商品未必能承受得起趕貨的費用。
事實上,雖然美國不斷增加對中國商品徵稅的清單,但企業一時之間或難以在其他國家找到合適的供應商,所以,相信出口金額立刻大減的可能性不大。至於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企業若發現可以成功把稅務成本轉嫁予消費者,則更加沒有改變的動力。所以,要評估貿易戰的影響,或需要參考更長時間的數據變化。
眾所周知,當前環球生產已形成一個極致的分工,各國利用自己長處,生產出具比較優勢的產品。若有某一國期望打破在環球生產鏈中的角色,則只能從提升自身的能力方面着手。
以中國為例,過往只作為勞動力密集商品的世界工廠,但透過在基建物流、政策、人力資源培訓等方面入手,令中國產業得以升級,雖然當前仍只是在科技行業中扮演最低端的組裝角色,但相比起成衣、玩具等勞動力密集行業,已有明顯進步。
美國方面,其實早已升級至專注於科技、金融等行業的核心領域,所以,留在美國的往往是企業最核心的研發部門,再透過其資本操控,讓其他處於較低端生產階段的國家為其服務,結果,美國賺取的仍是最核心且最高的回報。
美企一場歡喜一場空
數據顯示,標準普爾500指數企業2017年的盈利已創下歷史新高,帶動美股節節上升。前任的努力令特朗普一登場便迎來經濟高增長,就算特朗普什麼也不做,美國經濟仍可以持續高增長。
只可惜,思想行為怪異的特朗普並不滿足於美企作為環球科技及金融領袖的角色,偏要向中國市場出手,要求企業回美國設廠,企圖搶奪低端的就業機會。在美國高昂的勞動力成本,以及缺乏基建與供應鏈配合的情況下,相信美國要在低端科技生產中贏過中國的可能性不大。
中國當前的生產仍具有明顯優勢,所以,對於貿易戰對中國的最終影響,筆者的看法仍偏向樂觀。只是難為了美國消費者及企業,此前才為減稅而歡呼,但如今各類進口商品又被徵稅,一來一回最終得個「桔」。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滬港通」及「深港通」周五收市統計 |
上一篇: | 倫敦金案長騙長有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