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5月14日

洪為民

大灣區人可成為我們未來新身份

全國政協常委蔡冠深前幾天與傳媒見面時,提出「大灣區人」這個概念,一時引起一連串口誅筆伐;看到《信報》「金針集」也責難蔡先生,未免讓我這個老讀者不敢苟同。事實上,筆者去年初在深圳電視台訪問時曾提出「灣區人」概念,隨後多個香港和內地媒體都有廣泛報道。就着「金針集」的觀點,筆者也在此提出一些看法,與作者商榷。

首先,人們對地域從屬的看法,隨着交通的改善和交流的頻繁,是會改變的。200年前,可能大家會更在意自己是「大埔村」人,從而跟旁邊的村區分開來。今天從香港仔去到中山,很可能比我小時候從堅尼地城去西貢還要快,對於大部分需要走動的人,交通時間比物理距離更重要。「金針集」提出美國的灣區並沒有「灣區人」概念,這要看是哪個灣區,紐約灣沒有,但三藩市灣絕對有;我認識不少的美國人都會說"I live/work in the Bay Area." 這就是觸發筆者去年提出「灣區人」概念的原因。

「哪裏人」概念自然形成

正如「金針集」所講,官方並沒有提「長三角人」、也沒有提「灣區人」的講法,但這恰恰就是我提出「灣區人」概念的原因。美國的「灣區人」也不是政府提出來的,而是加州灣區的人因為自己也講不清楚到底自己算哪個城市的人,因為很多人可能在三藩市有apartment,在concord有house,在Palo Aoto上班,而總公司在San Jose;周一在總公司,周二到周五在辦公室 ,周五晚上在三藩市與朋友喝酒,而周末回家陪老婆孩子。

「哪裏人」本來就是一種文化上的概念,也不須要強加在大家身上。未來大灣區的發展,隨着基建的完善,也可以做到跟加州灣一樣,公司總部在深圳,孩子在香港上學,自己在佛山上班,而周末到珠海的房子休息。假以時日,「灣區人」的概念就會自然形成,大家不妨放長雙眼看看。

「金針集」又提出紐約人很驕傲地認為自己是Newyorker,但這個Newyorker的定義並不是你在紐約出生,而是你在紐約工作又能夠生存下去,才能自稱為Newyorker。紐約是全美國人乃至全世界人的紐約,而不是在紐約出生人的紐約;而且紐約灣區的歷史發展確實是圍繞着紐約市的發展,其他的城市更多是為了與之配套。

香港須放棄龍頭心態

但是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並不一樣。20年前,香港的確有一個機會,可以提出「香港大灣區」概念,即以香港為中心,帶動整個珠三角的發展,可惜我們自己放棄了這個機會。不管是港珠澳大橋,還是高鐵的姍姍來遲,加上香港對內地人才的種種限制,都讓香港放棄了成為「香港大灣區」中心的機遇。

時至今日,香港要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一定要放棄過去這種「以我為中心」的態度。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位置,只能是三藩市而不是紐約。誠然,香港今天還有很多的優勢,但是必須認識到,我們的增長速度長期是九個城市的一半都不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將會是由創新驅動,而創新和科技恰恰是香港過去的短板;只有徹底放棄龍頭心態,互相欣賞,互創價值,才能夠真正做到優勢互補,並船出海。

至於廣州人、深圳人、中山人會否認為自己是灣區人,這要看灣區未來的發展。今天的花縣人和番禺人都絕不介意說自己是廣州人。很高興看到愈來愈多有影響力的人如蔡常委等支持「灣區人」的概念。筆者相信,假以時日,「中國大灣區人」絕對可以成為大家未來的新身份。

洪為民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全國人大代表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