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0日
「可持續金融」(sustainable finance)這個題目,逐漸受到市場關注。然而,有些人可能以「潮語」看待,並不明白它對全球經濟甚至香港金融市場的意義。企業努力減少碳排放,促使新的投資項目出現,而投資者用行動支持可持續發展,為相關項目製造需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以擔當重要的角色,推動可持續發展項目的融資。
今年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成立30周年,由提出氣候變化的議題,到訂立目標,再落實推動低碳經濟,繼而融入生活的一部分。過程當中,2015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訂立的《巴黎協定》,可視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轉捩點,超過190個國家承諾減少碳和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是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的攝氏兩度以內。
改變全球能源格局
在這個龐大的工程中,我們要改用低碳排放的能源。國際能源署(IEA)估計,至2050年全球95%的電力必須來自低碳、70%新生產的汽車由電驅動,整個樓宇需要加裝相應設備,令工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今天少80%。
那麼要投入多少資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估計,未來15年每年全球基建投資需要6.9萬億美元,即合共高達103.5萬億美元,當中39%將用於交通運輸方面。
上述的轉變為不少產業帶來新挑戰,改變全球能源的新局面,而且帶來不少投資機會。
至今可再生能源的生產成本仍然較高,不過隨着科技發展,大幅拉近與化石能源的距離,至2040年大部分國家生產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將是成本最低的能源。例如2016年投資1億美元於清潔能源,平均容量比2010年多46%。
滙豐環球研究的資料顯示,太陽能發電的成本由2009年至2016年減少72%、風力發電減少39%。單是2016年,新增的太陽能和風力發電所產生的能源,佔全球新增電力78%,約等於全球2%的電力。
另一個與可持續發展掛鈎的詞語──智慧城市。事實上,七成的溫室氣體來自城市,若能從城市開始減碳,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事半功倍。市場估計,未來5年全球智慧城市的規模達到1.4萬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22%。
智慧城市可以由四方面着手:第一,提升能源效益,使用智能電網和電錶;第二,設立污水處理和廢料管理;第三,轉用電動車;第四,使用智能道路燈等設施。
以汽車生產為例,比較傳統以電油驅動汽車和電動車,七成零部件都是不同的,例如電動車沒有油缸,取而代之的是電池。單是2013年至2016年,全球電動車數量增至201.4萬部,增幅73%,而期內電池價格下跌54%,中國更發展成全球最大電動車生產市場。
亞太區具潛力成火車頭
滙豐去年9月發表可持續金融的研究顯示,全球68%的投資者計劃增加與低碳相關的投資,加快清潔能源發展,促進經濟轉型。投資者對低碳投資的興趣與日俱增,以歐洲(97%)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美洲(85%)和亞洲(68%)。
無可否認,亞太區在低碳投資較晚起步,但其有潛力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火車頭。市場估計,2016年至2040年,非OECD國家的電力需求將上升93%,當中以中國和印度領先,而亞太區也是相關投資項目的最大市場,估計期內投資金額達4.8萬億美元,2017年全球可持續金融債券發行金額創出1398億美元的歷史新高,按年上升58%,其中超過四分之一來自內地。
說到這裏,究竟香港可以擔當哪個角色?《孫子兵法》提到「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香港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全球主要的集資中心,並擁有完善的金融基建和多元化的專業服務,具備可持續金融樞紐的條件。綠色融資的發展是個好開始,過去兩年陸續有私人企業在港發行綠色債券,今年更出現首個綠色貸款,而政府亦計劃發行首筆綠色債券,令年內綠色融資的發展更多元化,可望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和發行人。
註:本文錄自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於今年3月舉行有關可持續金融的專題演講
作者為滙豐環球銀行香港區聯席主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前海助初創團隊發掘商機 |
上一篇: | 萬億晶片需求 成中國致命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