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4月19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稅改非全民受益 扣稅項目大減

數以百萬計美國人或其會計師上周末忙於報稅。一如國慶日,納稅日(Tax Day,即提交報稅表最後限期,通常在4月15日)是年度大事,只是乏味得多。筆者本周將談論稅改下的贏家及輸家,相信大家會感到驚訝。

美國個人退休賬戶(IRA)每年都會公布個人所得稅的數據,惟均屬兩年前的統計,美國稅收基金會(Tax Foundation)整理報告後,在1月公布2015年數據的總結。在2015年,1.412億美國納稅人的經調整後總收入(Adjusted Gross Income,簡稱AGI)達10.14萬億美元,共繳交1.45萬億美元稅款,即稅率為14.3%。當然,大部分人真正繳交的比率低於此,一少撮人負擔更多。

繳稅較少的一半納稅人AGI為1.145萬億美元,佔當中的11.3%,他們要納稅411億美元,平均稅率3.5%,在整體稅務貢獻了2.8%。但要留意還有大批人毋須報稅,因他們根本沒有須納稅的收入,所以美國有一半人口毋須納稅或只須應付極低稅率。

最高薪者納稅更加多

嫉妒嗎?其實不應羨慕他們,只要計一計,就知道他們的平均一年AGI只有16211美元,絕不富裕,衣食住行都是頭疼的問題,在2015年有打工,但收入並不多。與此同時,收入差距衍生令人沮喪的問題,繳稅較多的一半納稅人幾乎承擔了所有稅務重擔,共繳交97%,當中七成所得稅由納稅最多的一成人奉獻。

繳稅較少的一半收入佔AGI的11.3%,納稅佔整體的2.8%;繳稅較多的一半賺取了AGI的88.7%,貢獻了97.2%稅款【圖】。所以我們稱這種課稅制度為「累進」,刻意設計成低收入人士繳付更低稅率。事實上,不只繳稅較少的一半獲得優待,除了繳稅最多的5%人口,人人都受惠。反而收入最高的1%人口通常被指獲得厚待,但他們的收入佔整體的20.65%,卻要貢獻近四成稅款,看來也不算是幸運兒。

由今年起,稅改讓課稅制度更加「累進」。單從傳媒的報道,會以為稅改是專為富人而設的靈丹妙藥。在高稅率的州份,富人當然要繳納更多稅,但部分州份也會把稅收用諸於社會。《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桑德斯(Laura Saunders)利用智囊組織稅收政策中心(Tax Policy Center,簡稱TPC)的分析,顯示收入最高者從今納稅更多,收入最高的1%人口貢獻的所得稅由目前佔整體38%,增至略高於43%。

桑德斯指出,收入最高的兩成家庭在2018年收入約15萬美元或以上,佔總收入的52%,年收入與2017年相若,惟他們要繳交的所得稅由去年佔整體約84%,上升至87%左右。相比之下,低收入的六成家庭年入約8.6萬美元,佔總收入27%,去年只貢獻了2%淨聯邦所得稅,現在更加毋須交稅。

社會保障稅、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等社會保險稅,是繼所得稅後,美國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根據美國國會稅務聯合委員會(Joint Committee on Taxation)的數據,34%稅收來自社會保險。企業稅由2017年佔稅收的9%,下滑至7%。政府的其餘稅收來自貨品稅(Excise Tax)、遺產及贈與稅(Estate and Gift Taxes)、關稅等。

收入最高的1%家庭(約100萬戶)要繳付的所得稅由2017年佔整體的38%,飆升至43%,他們年入超過73萬美元。TPC的利得稅專家威廉斯(Roberton Williams)指出,儘管收入最高的5%人士從稅改受惠最多,他們要交稅更多。

為何收入最低的兩個類別(共約7700萬戶家庭)收入佔整體的13%,卻享有負所得稅(Negative Income Tax),獲政府按比例提供現金補貼?國會在過去數十年選擇以所得稅而非聯邦福利計劃等渠道,來資助低收入士。部分補貼措施,例如向低收入工人提供勞動的所得稅免稅額(Earned-income Tax Credit),讓他們申請退稅。稅改讓他們納稅更少,因為標準扣除額增加近一倍,而且17歲以下子女的免稅額提高。不過,低收入人士仍然要繳納社會保障稅、Medicare等聯邦稅項,如果把這些計算在內,他們稅項的貢獻提升。

實施稅改後,企業及低收入人士稅擔減輕。為了彌補稅收減少,不希望財赤擴大,就要連忙發掘額外收入來源,議員們發現的部分開源方式就是削減標準扣除額。部分以往能夠申報的扣除額,至少在2018年或2019年已被取消,以下是部分較側目的例子。

飯局車馬費不能再扣稅

①不能再完全扣減州稅和地方稅(State and Local Tax,簡稱SALT),最高扣除額只是1萬美元,居於所得稅及/或物業稅率高州份的納稅人尤其痛苦。雖然得州等低稅州份並未開徵所得稅(共有6個州份未徵收),地方政府稅收主要來自物業稅,稅率較很多州份高得多。

②自2018年起,申請供樓利息扣稅的按揭規模上限從100萬美元降至75萬美元。當加州的樓價中位數是48萬美元,很多業主的按揭貸款超過75萬美元,根本無福消受。

③筆者也不知道國會有何盤算,竟然取消個人災難損失扣稅額。如果災難引致的在個人財產損失超過收入的一成,現在可申請扣稅,但日後要待總統宣布災情引發國家災難,例如遇到颶風或地震,才有資格申報,區區水災就未必合資格。

④為了新工作,搬離現居地點超過50英里,以往可申請扣減合理搬遷費用,由今年開始已不適用。

⑤離婚從來不是易事,亦絕不好玩,不但讓心力交瘁,還要花費一大筆錢。在現行法例下,支付贍養費的配偶可申請扣稅,收款者可列贍養費為收入報稅。根據稅改,贍養費不能再用作扣稅,收款者不能列為總收入,雙方更要繳納同一稅率。通常丈夫收入較高,屬支付贍養費的一方,現在妻子不管收入如何,也要繳付前夫的同一稅率。噢,在2018年12月31日後簽署的離婚協議,就會遭到這種待遇。

⑥彭博的一篇文章強調企業不再享有飯局扣稅優惠,稅改無疑下調了企業稅,但新法例表明企業的娛樂使費不能用作扣稅,而公司飯局只是消遣活動,不能扣稅。

⑦由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對合夥人納稅公司(Pass-through Tax Corporation)獲得兩成減稅優惠,感到沾沾自喜,認為有助中小企抗衡大企業的競爭。實質很多合夥人納稅公司不符合減稅資格,因為只聘請大量合約員工,W2類型(Form W-2,即享有福利的全職僱員)員工不多。

⑧還有很多「瑣碎」項目不再獲得扣稅,例如公司提供的車馬費及泊車費。報稅的支出費用也不再獲得扣減,例如自行報稅,就不能扣除報稅軟件的支出。此外,支付給經理人的佣金或工會會費也不能扣稅,相信荷里活影星及體育明星會大為不滿。況且,即使夫婦及個人的標準扣稅額大增一倍,分別達2.4萬及1.2萬美元,但失去個人稅務豁免,可謂得不償失,眾多擁有多名子女的家庭深受其苦。

說句公道話,稅改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以上提及的個人標準扣稅額就讓更多低收費人士跌出稅網。此外,夫婦及個人的終生州稅豁免額增加一倍,分別達112萬及220萬美元。

移民問題拒讓步難為國家

筆者接着討論截然不同的話題,幾乎任何貨真價實的經濟學家都明白要促進經濟增長,必須提升產能及/或擴充勞工數目,沒有其他靈丹妙藥。如果國家出生率低,又希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就必須引入移民。所以筆者難以理解整個反移民運動。無可否認,我們需要控制移民增長,仿效加拿大的做法,吸引高學歷及高收入人士前來美國,吸納推動經濟的服務業僱員,但美國並非以理性態度對待移民及非法移民問題。

筆者知道部分人對非法移民問題感到不安,亦認為需要改革移民法例及處理邊境問題。然而,我們也必須表揚在美國扎根多年的移民家庭,對美國經濟貢獻良多的「追夢者」(Dreamer)包括其中。如果他們一一離去,美國的GDP就會崩塌,出現經濟大蕭條。但不知何故,每一代移民都希望阻止下一代移民進入美國。筆者無法理解。美國總統特朗普拉倒未成年入境者暫緩遣返計劃(DACA),但預留拯救方案,他只要求250億美元興建美墨邊境圍牆,而且興建費攤分數年撥款,筆者認為是合理的討價還價。

但為何美國政壇現在難以作出理性的讓步?參議院在2月否決拯救方案,筆者認為有時要為國家做正確的事,憂慮讓步就會把勝利拱手相讓給特朗普,絕非為國家着想。反移民者只漠視經濟發展,我們需要更多移民而非削減數目。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

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極具參考價值。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四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