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4月6日

葉兆輝 龍偉民

霍金一生的生命教育

史蒂芬.霍金——優秀的宇宙學家和物理學家,早前在英國家中安詳離世,終年76歲。霍金除了為世人留下宇宙起源的研究成果,他勇於面對纏繞大半生的運動神經細胞疾病的堅毅精神,亦為世人敬佩。

人可戰勝「科學」結論

霍金所患的病,雖然在他盛年時已為他帶來各種不便和病苦,後來更全身癱瘓,甚至失去說話能力,還要靠輪椅出入,可是霍金對宇宙的想像已超越身體的限制。

雖然他的理論仍有未獲研究證實的部分,但他追求知識的熱誠已感染不少人,成就亦感動不少殘疾人士,令大家相信只要抱着積極樂觀的態度和足夠的決心,加上一些幽默感,世上並無不可能的事。

1963年,21歲的霍金仍在牛津讀書,醫生已診斷他只剩下兩年生命,「英年早逝」似乎將是他的命運。對一般人來說,1942年出生的英國人的預期壽命也只為62歲。諷刺的是,患上不治之症的霍金,最終比其他同年出生的人活得更久,還多了14年時間。事實上,醫生向病人說的預期壽命,往往是按臨床經驗和研究數據而推斷的結論。

霍金的故事,說明只要我們懷着對生命的熱誠和追尋自己的興趣,人往往可以戰勝這些「科學」結論;他彷彿以生命挑戰醫學的「極限」。

霍金於1985年曾患上肺炎,當時他43歲。醫生曾詢問他的太太會否會考慮移除維持霍金生命的儀器,她毅然拒絕;此後,霍金恢復過來,繼續生活直至76歲。雖然他失去說話能力,依賴語音合成器代為發聲,但他在這些年間作出許多重大的成就。

科技的發展和儀器固然幫助霍金克服身體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他對生存的渴望和勇氣,以及家人的支持,讓他勇敢地活下去。2011年,他曾如此評論死亡:「過去的49年我一直帶着命不久矣的想法生活。我不怕死,但我也不想太快死去,我還有許多想做的事情。」人總有一死,請勿提早結束生命。

也談談霍金與他的家人。當霍金知道患上運動神經細胞疾病的兩年後,他於1965年與潔恩.懷爾德結婚,其後誕下3名子女。面對無藥可治的疾病,我相信霍金與潔恩亦會擔心他們有沒有能力撫育孩子,擔心將來的生活,但這些擔心並沒有阻止他與潔恩共同建立家庭的渴望。

雖然這段婚姻維持25年後便結束,但我們可以想像,霍金夫婦建立家庭和維繫家庭都付出很大的努力。這種愛與被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許是霍金學術生活以外的重要動力,讓他捱過多年來病患折磨。他提醒我們付出愛和勇氣,亦是生命的原動力。

熱誠堅毅感染別人

走筆至此,筆者忽發奇想,「假若霍金生於今天的香港,他仍可能有這樣的成就嗎?」或者說,「他可以有相似的發展機會嗎?」試想像一位活動能力逐漸退化的大學生,他可以繼續學術事業?他又能否成家立室?在我們時常說高科技的香港,他又能否找到合適的支援,繼續發展事業呢?像霍金的這種患上罕有病的人,如何應付各種醫療開支?

霍金的在學術上的努力,以及他不屈不撓的精神,讓他取得卓越的學術成就。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當然希望這種精神可以傳揚開去,希望下一代可以無懼生命中的各種困難,活出自己;但身為學者,我們亦要反思這個社會是否有這種「土壤」,讓一群身體有缺憾或其他不幸的人可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其他能力?這些「土壤」是指無障礙的文化、社會保障制度、社會向上的流動力等等。

回看霍金一生,着實與他研究的宇宙同樣偉大而奇妙。由年輕時開始面對無藥可治的疾病,以極有限的活動能力探究無限的宇宙;失去說話能力,卻嘗試把宇宙和物理的各種艱澀理論說個明白;他一生經歷大大小小的逆境,沒有一樣令他放棄自己,亦沒有一樣令他放棄生命;他仍然熱愛工作,帶着家人和外界對他的支持,努力追尋興趣、夢想。他不僅是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的熱誠和堅毅已感染許多人。我希望年輕一代或是任何不幸面對惡疾或難關的人,能夠同樣受霍金啟發,好好生活下去。活着就有希望!

葉兆輝為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龍偉民為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計劃主任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