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4日
歐盟現時以強硬態度和英國就脫歐談判,對外又有特朗普向進口美國鋼鋁及600億美元中國進口貨徵收關稅,可能掀起的貿易戰威脅,歐盟各成員國對於維護單一市場以及歐盟共同體的決心和必要性都明顯有深切的領會;不過,要革新歐盟,尤其是牽涉到歐羅區改革的步伐,卻並不一定如想像中順利。
作為戰後秩序支柱的歐盟不僅是一個單一市場,她更是後冷戰時代全球政治的第三極,各成員國的命運共同體。現今歐盟各國對於維持單一市場及整合立場已有共識,亦將注意力轉移到歐羅區改革,甚至2021至2027年歐盟預算的談判中。新的法德「火車頭」要如何調解歐羅區內的南北分野,同時改革歐羅區經濟管理架構以防歐債危機重現,有賴躊躇滿志的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及剛穩住陣腳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跟歐羅區其他國家斡旋。
歐陸團結禦敵 高於經濟考量
英國脫歐支持者們一直有個一廂情願的想法:經濟上歐盟依賴英國,而歐盟成員國,尤其是德國和荷蘭會投鼠忌器,在談判桌上傾向讓步。這個說法有兩個謬誤:
(1)英國各地區對歐盟貿易上的依賴遠較歐洲大陸各國對英國的為大,英國經濟及社會研究委員會(ESRC)資助的研究顯示,歐盟主要國家如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在英國脫歐後國內生產總值(GDP)所受的影響僅在2%左右,只有愛爾蘭較高,為10.12%;最受影響的反而是英國自己,達12.20%。一些地區,如德國的汽車業重鎮斯圖加特(Stuttgart)及荷蘭的澤蘭(Zeeland),受影響確實比國家平均率高,分別為6.4%及5.16%,但是都不比英國自己的主要地區如曼徹斯特(11.3%)及倫敦(10.3%)所受的影響大。
(2)也是最大的謬誤,以為歐洲大陸會因為經濟原因而在政治原則談判上讓步,歐盟對於個別成員國,尤其是對歐陸創始成員國來說,首先是一個政治上的共生體。貿易和產業鏈的經濟紐帶固然將歐盟各國的福祉綑綁在一起,但是歐盟成員國願意將政治權力上繳到歐洲議會和歐洲委員會等的機構,不讓中美俄等超級強國予取予攜,這才是組成歐盟的初衷。特朗普對於歐洲鋼鋁徵收關稅,實質劍指德國汽車出口業,這舉動隨即被法國貿易大臣警告,再由瑞典籍的歐盟貿易專員馬爾姆斯特倫(Cecilia Malmstrom)出面代表整個歐盟和美國談判,正正體現這種想法。
然而,成員國對於維護歐盟整體性的共識並不延伸到深層次的改革上,先前馬克龍計劃推動設立歐盟共同財政預算,以及設立歐盟共同財政部長等,讓歐羅區分享財政負擔和風險的政策可算是革命性建議。不過,提議雖然讓部分成員國鼓舞,甚至保守如默克爾都透漏口風,稱一個共同預算和財長可以在「適當條件下」加以考慮,但是其他的歐羅區國家,就算是在德國政府內,對於共同承擔風險的考量也不一樣。
法德改革歐羅區 難一蹴而就
儘管歐債危機將歐羅區南北債權國和負債國的結構性弱點曝光,北歐國家如丹麥、芬蘭、荷蘭、瑞典等8國在早前發表的聯合聲明,僅支持完善現有的歐洲銀行體系聯盟,以及將原本救市機制「歐洲穩定機制」(ESM)擴展至猶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作為永久性經濟安全閥等「在成員國內有廣泛認可性的措施」。
歐盟整體預算將會從全歐盟GDP的1%增加到1.3%,加上分擔了南歐國家的債務風險,北歐國家選民對法國對革命性改革未能認同,不足為奇。而德國雖然剛剛結束戰後最長的組閣過程,再次組成中間派聯合政府,但是早在選戰期間,民間和政界已經有相當大的聲音否定更多的財政轉移,默克爾要說服立場更保守的姐妹黨基社盟,甚至社民黨內部偏向保守的分支去支持更出格的歐羅區革新,這便需要馬克龍和法國更多的讓步。
總的來說,歐羅區無論如何都將邁向更深入的整合當中,但是能否讓歐羅區的經濟管治短期內升級到一個「聯邦化」的高度,法德這個歐盟新引擎尚欠一點動力。
尹子軒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主任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荒謬變可行 談判還得繼續 |
上一篇: | 嚴懲英國得逞 歐盟安全堪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