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3月22日

王世楷 、許勁馳 、林建 數裏見真章

港股「打新」策略

佛羅里達大學的金融學教授Professor Ritter是研究新股上市的專家,他以大量的數據,指出新股IPO存在着抑價現象(IPO underpricing)。他對IPO的研究,貢獻良多,被尊稱為「IPO先生」,本欄也曾作出介紹,並對A股的打新現象作出分析。香港的「同股不同權」諮詢將於4月結束,港交所(00388)成功通過後,香港股市將吸引大批另類新股上市。你能快速篩選出最有「錢」途的新股嗎?

何以要快速?因為新股數量之多,不容許你逐一分析。情況猶如雞年前一星期有13隻新股上市,或2017年12月底有17隻新股同時趕尾班車。用傳統的基本分析,時間根本不足以應付。

本文針對偏向短線的投機客,即是由入表申請到暗盤或上市首天便沽出。招股書裏的財務報表、風險披露、行業前景……暫且擱置一旁。我們嘗試透過2017年的新股數據,希望找出短炒成功的契機。

2017年共有160隻新股上市,主板及創業板各佔一半,平均每個月便有13.3隻新股上市。數量最多的7月份有27間,最少的8月份也有2間。幸運抽中爆升股,一周便可賺過倍。相反,潛水股可令孖展客Total loss。我們先從以下兩個角度去分析:

認購倍數啟示

2017年,認購不足的新股有29隻,佔一成八;超額50倍以上有45隻,佔兩成八,詳情參考【附表】。

假如抽新股本金只限15萬元,應如何善用?如果同一時間有5隻主板新股和5隻創業板新股上市,前者可借盡九成孖展(各自1萬元變10萬元),後者每股用2萬元現金抽(合共10萬元)。

全年用以上方法機械地買入,並以首天開市價(AO)沽出,主板和創業板便可分別獲利42872元和13220元,合共56092元。由AO改為首天收市價沽出,總盈利更可上升到87003元。以15萬元為本金,一年內保守估計可賺58%,獲利回報大幅跑贏同期的盈富基金(02800),算是很不錯的投資。

可是,Too good to be true?從經驗所得,以10萬元認購,超額3至5倍,大約可分派5手;超額5至10倍,可得3手;10倍或以上,只有1手。創業板因為認購的金額相對少,只用2萬元認購一隻,所以最多只會獲得1至3手左右。

58隻主板新股當中,10萬元的認購金額在14隻新股中不足以穩獲一手。同樣地,54隻創業板新股,有21隻的中籤機會也極渺茫。熱門股抽不中,便會輸時間值、孖展費和手續費。例如閱文集團(00772),要用最少110萬元才獲得一手。

以認購倍數角度而言,較可行的方法是「一錘定音」,即是極熱門的新股要做頂頭槌飛。2017年資料顯示,超額認購50倍以上的創業板新股共有17隻,當中只有1隻暗盤價低於招股價,跌幅也只是3.4%,其餘新股的升幅則由3.6%至71%。用現金盡抽,值博率極高。超額認購500倍以上的主板新股情況也類近。2017年共有12隻,當中沒有一隻暗盤價低於招股價,升幅則由8%至166%。用孖展盡抽,值博率也不遑多讓。

看保薦人戰績

保薦人負責整個上市項目的統籌、上市價格的維護等。由2016年至2018年首季,共有84個保薦人有做過Deal;同期則有284家公司成功上市。屈指一算,平均每個保薦人每年只做到3.38Deals。

加上近期不斷有新機構申請6號牌,保薦行業競爭愈趨激烈。要成功爭取生意,保薦人必須與有意上市的老闆有共同意向。有些老闆上市志在要名,打完鑼鼓之後,期待保薦人托起股價再創輝煌。有些老闆要錢還債,希望保薦人把公司市值抬高一點,當然也有老闆一心打算賣殼。

百貨賣百客,物以類聚。從陰謀論去想,保薦人與公司股價不無關係。以高盛為例(參考【附圖】,統計由股票小鎮分析師提供),其客戶都是百億企業,最大的是郵儲銀行(01658),集資額高達576億元,但上市至今股價表現一般,只在招股價上下15%徘徊。但2017年12月高盛獨家保薦了一隻集資額只有4.38億元的愛康醫療(01789),上市第一天已爆升五成,事隔56天累積升幅高達140%。另外,大摩保薦的新股,最佳集資範圍是25億至50億元,全部上市後都有一成至兩倍的升幅表現。透過圖表,保薦人的表現就可一目了然。

另外賬簿管理人亦擔當着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負責股份分配比例。試想想,如果一隻新股認購只超額10倍左右,理論上應該是人人有份,但有些真實個案卻顯示極不尋常的股份安排。以去年某IPO超額只有11倍 。甲組(多為散戶)的申請人數有8000人,中籤率只得8%。相反,乙組(多為機構投資者、大戶或老闆友好)人數只有13人,中籤率竟高達12%至16%。不妨合理地懷疑,賬簿管理人有意分配股份給自己人。在貨源歸邊下,首日股價自然爆升。下次該賬簿管理人再有新作,定必多加留意。

除了保薦人和賬簿管理人,新股還有很多數據要分析,包括集資額、資金分配、回撥機制、賣出時機等。如果能夠掌握箇中學問,新股的年回報率又何止58%呢?另外,半新股亦是一個有趣的尋寶樂園,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港交所的「同股不同權」諮詢完成後,第一批該類新股將可於第二季面世。屆時分拆業務股、IT股、創新科技股等,都會洶湧而上(市)。除了投資技術和知識,數據分析和資訊圖表(infographics)肯定能助你事半功倍。

註:上文僅以數據分析過去新股表現,並不構成買賣建議。孖展存在極高風險,請諮詢專業人士作出正確決定。

王世楷、許勁馳為股票小鎮分析師

林建教授為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兼香港大學統計及精算學系榮譽教授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