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1月25日

吳大琪 教育講論

培養下一代 從身教做起

古今中外,不少智者或教育家均提到在教學中口授知識往往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言教遠不如身教,老師自身行為作出的示範或學生透過切身體驗取得的知識,往往可以提供更加有效的學習經驗,尤其是對年幼的小學生而言。

一個廣泛報道的例子是家暴傾向行為。家暴傾向往往會在一個家庭流傳下去。一個孩子在年幼時受到家暴對待,雖然對家暴行為憎惡痛恨,但及至長大成人對待自己年幼子女時,在發怒時往往會不受理智約束,並且模仿上一代的錯誤行為。

必須專科專教

在小學教育中經常提到「專科專教」的需要,道理也是一樣。試想像一個並非主修數學或科學的老師,對數學和科學缺乏熱情,甚至對這些科目感到恐懼的情況下,勉為其難地教授這些學科,學生首先學習到的,不是老師課堂教授的知識內容,而是感受到老師對科目缺乏熱情,接收到「數學和科學是令人害怕的科目」的訊息。

乖學生不敢問

這些學習現象,在現代教育心理學中,已成為基本課題。教育心理學學者提出:對老師或家長來說,在教導小朋友時,除了需要向他們教授正確的內容外,更要注意教學身體語言。

一個在教育心理學中經常討論的問題是:「為什麼大部分小孩在學前階段都會勇於探索世界,經常提出各種各類古靈精怪的問題,但上學後,這種本能就逐漸消失,更慢慢成為不再主動發問的乖乖學生。」教育心理學家指出,孩子上學後,家長往往內心期待小朋友能順利融入社群,不會成為「問題」學生;因此當小朋友言行稍為「出位」時,縱使家長在言語上不會責備他們,但其表情和身體語言,卻會令小朋友感受到家長內心對其行為的不安,從而作出相應調節。在「言行不一致」的情況下,學生學到的往往是老師或家長行為所傳達的訊息:別無故發問,惹事生非。

這也是我們新中學學制改革面對的困難之一:我們常常強調學生要作全人發展,應該跟隨自我興趣學習等教育理念,但在面對升學制度、學校和家長願望等現實行為壓力時,往往表現得自相矛盾,無法令學生信服。

進行課程變革

目前,香港教育再一次面對這樣的境況:教育決策者認識到有需要在現行課程中加入一些新課題,或進行相關的課程變革;包括近年積極推行的STEM課題,還有中國歷史、國民教育等等。在培訓準備教導學生時,我們不能再只着重從「知識」上裝備老師,而應該讓老師和家長真正了解每一個新課題背後的意義,認同改革的必要性,造就一個互相支援,以身作則的環境;加上考試升學制度的配合,改革才有機會成功。

撰文: 吳大琪_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香港科技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教授

 

教育版徵稿

《信報》教育版誠徵來稿。學校校長、老師、教研工作者、學生可以分別投稿至「校長開壇」、「教研陣地」、「學生樂園」,每篇文章約為700字;至於各教育界資深人士可投稿「教育講論」,文章約為1200字。來稿請註明有關職銜、投稿欄目、聯絡方法,以及所屬學校或教育機構,並且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本報有最終採用權。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