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肝癌在香港是第三號癌症殺手,幸好醫學科技突飛猛進,近10年治療肝癌的方法愈趨成熟,醫生可按照病人的腫瘤類型、形狀大小、病人年齡、身體狀況和對肝的傷害性,建議最適合的治療方法,增加康復機會和存活率。
70歲老伯被診斷患上肝癌第二期,腫瘤約7厘米,體積偏大。在公立醫院求診,鑑於年紀老邁,被斷定為不適宜動手術,改用非手術方法的保守治療──俗稱「大髀針」的介入治療,在腹股溝位置引入導管,把藥物注入肝動脈並堵塞血管令腫瘤萎縮。這種姑息性治療旨在控制腫瘤生長和紓緩病情,但效果因人而異。
大家都擔心手術風險大,事實並非如此。治療肝癌腫瘤應先考慮根治性治療,效果最理想。治療主要分為3種,切除、移植和射頻消融術,目的是殲滅腫瘤。在考慮是否做手術前,醫生須先了解病人的身體狀況能否承受手術,其次是腫瘤的大小和位置能否完全切除。最後是醫生本身是否擁有複雜手術的經驗。三者缺一不可。
以往肝切除手術的部分難題現時已被解決,本來看似做不了的手術,現今醫療科技卻能克服限制。以老伯為例,其腫瘤在右肝,若要切除,左肝體積便不能少於「理想全肝」的三成,否則手術會引致肝衰竭。當時老伯的左肝體積只有兩成七,故建議採用「肝門靜脈栓塞法」,在右肝門靜脈注入物料堵塞血管,令血液流向左肝,從而「養大」左肝至足夠的體積。老伯接受方案並配合治療。經過4星期「養肝」後,老伯的左肝體積已達理想全肝體積的四成,可以安全地進行右半肝切除手術。手術相當順利,康復進度也很理想。
現今的肝癌治療已是跨專科治療,醫生必須從病人角度出發,全面考慮各種治療方法的可行性,絕不能被某一兩個因素局限。病人有權參與決定治療的過程,醫生應與病人一起討論各種方法的利弊,給予病人最理想的治療方案。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當心臟有個洞該怎麼辦 |
上一篇: | 側柏防脫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