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7日
2013年出任中國最高領導人不久,習近平向世界推出「一帶一路」概念,此後成為中國一項頂層國策。在最近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這個最大的中國主場外交活動,參加的國家和機構達百多個,連美國也來報到,雖然規格較低但不再缺席的意義重大。愈來愈多國家集合在「一帶一路」旗幟下,是衝着商機而來,並非基於共同的信念和共識集合在一起,許多響應倡議者將信將疑:中國做帶路大哥可信嗎?
就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結束之際,多個西方國家沒有給中國面子,拒絕簽署共同聲明,這種保留態度恐怕不僅僅存在於西方國家。「一帶一路」連通亞歐非的地緣戰略,跨越之廣氣魄之雄,難免懷疑是中國踐行稱霸世界的野心。也許中國領導人口中沒有「稱霸」詞彙,說出來的是「強國夢」,其實野心也就藏於其中。「一帶一路」是個載體,所承載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民族復興的涵義就是讓中國重返歷史上最強國的地位。中國領導人不斷強調,不走國強必霸之路,但一個「千年之約」,悠長年久涵蓋了多少代領導人?當今的承諾縱再可信,打後哪一代把天翻過來又怎麼說得定?
不論如何,世界在發展,中國總要強起來再說,並且現在有條件強起來,中國已是經濟體量第二位的大國,其強國意念被理解為趕超稱霸的美國,因此就有修昔底德陷阱的言說。「一帶一路」視為趕超霸主的戰略部分,難免挑起美國的戒心,雖然美國低姿態加入博弈,但對中國絕對沒有真誠的合作,要的只是獵取當中的獲利機會。「一帶一路」在美國加入後,難免要和美國就地緣、軍事、經貿展開正面博弈,中國要頂住美國阻梗,才能實現民族復興夢,沒有戰略野心支撐,何來挑戰美國的勇氣和膽略?有勇氣和膽略,若沒有博弈和周旋的潛能也白搭。
「一帶一路」以強國為目標,是逼出來的策略。中國富起來的一段時期,被指搭了便車,被要求承擔大國責任,「一帶一路」就作為承擔的表現。習近平近期發言,一再表示中國承擔國際義務的決心,願意擔負起全球責任,同時針對「美國優先」表明不搞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反映中國已脫離韜光養晦,進入有所作為的努力。國際對中國承擔大國責任抱有強烈期待,是一種無形壓力,而中國作出應有的承擔已無可迴避。
中國做帶路大哥,帶領沿線國家得到發展,雖然以受惠中國經濟崛起吸引各國景從,許多小國希望搭上順風車令經貿得益,但在軍事上仍明顯依賴美國制衡中國。這些小國在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時代,並不是與中國平等的國家,而是中國的藩屬,歷史的痛憶讓其現代不易親近。具體已經存在中國捲入的雙邊矛盾,包括六國在南海的島嶼紛爭、中國與印度的邊境糾紛、斯里蘭卡變天後對中國的態度反覆、中緬邊境頻繁的戰亂、巴基斯坦的恐怖主義,以及恐怖組織介入新疆騷亂等等。中國通過「一帶一路」修好雙邊關係,往往以讓利為代價,「一帶一路」如何平衡雙邊修好與自身受益,對中國有很大壓力。
產能與人民幣國際化
此外,外界所指出的「一帶一路」項目,中資企業水土不服運作受阻,或資金回報緩慢的風險,以及地區恐怖活動騷擾,或者國家政權變動,都可能帶來血本無歸的後果。面對這些擺明的風險,中國仍義無反顧地推進「一帶一路」「千年之約」,除了上述戰略動機還圖什麼?
其一,產能國際化。中國強大的製造能力,充裕到國內已無法承載,輸出國外就算回報有虧,總比爛在國內或擾亂國內強,像高鐵就在國外打響了品牌,形成內外連通的龐大產業鏈,並且拓寬經貿版圖,比用外儲買美債要更有邊際價值。其二,人民幣國際化。藉開拓經貿版圖和強化對外資金輸出,帶動各國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走出人民幣國際化的捷徑,擴大全球使用人民幣,構建金融介入國際的深遠潛力。實現這兩點,中國實現復興野心,稱雄於世就水到渠成。
至於評論習近平藉「一帶一路」只為確立在位政績,那是在情理之言,作為中國一代領導人,哪有不講究政績和影響力之理?習近平表現出他具備強盛中國、造福人民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能胸懷天下、傳之千秋,是富承平開創精神領袖才能的表現,中國需要這樣的領導人。「一帶一路」若能成功,比起習近平得以揚名立萬,人民與世界的得益才是更重要的實惠。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忍手不彈劾 民主黨有數得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