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日
十年前,當時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教授主持了一個名為「香港競爭力」論壇。此後,科大一群MBA校友就在本欄每星期撰稿,由討論與香港競爭力有關的課題開始,再帶出「香港下一個十年」的主題,之後結集成書名為《香港的下一個十年:新世代企管人的思考》。當時邀請了幾位嘉賓賜序,結論是:世事難料,人的預測能力甚低,誰也說不準。
正如前商學院院長鄭國漢教授所言:「對於未來發展,經濟學家建基於數據作出歸納和推論,但經濟發展前景是否『一如所料』,實在很難說」。大家可以各自用不同的理論框架、數據作出預測,但切忌預設立場。
近月打開財經版,一看見「一如所料」的字眼就自然皺眉頭,然而,廣閱各專家的分析意見仍有一定的價值。人類的行為往往會如博弈論中被互相影響,作出預測時,亦不可以完全看重「理性行為」。
十年過後,校友走過不同的路,在職場上加官晉爵,組織家庭,甚至開始計劃或已退休。適逢這個專欄踏入第11年,我粗略地訪問了約30位校友,問對過去十年和未來十年香港競爭力的看法。我問了4條相關的問題︰1.香港的整體競爭力;2.香港的物業價格;3.市場經濟活力;4.香港整體生活環境。
我沒有去定義「競爭力」,訪問對象也主要是中年、專業中產(也包括老闆、高官),政治立場各異, 可說是現在香港的社會棟樑兼既得利益者。不少的回覆先聲明,全憑直覺,沒有參考客觀數據。
「一如所料」,大部分的回覆認為香港過去十年的整體競爭力是在下降,少數相信是持平認為競爭力「沒大進步,但因(香港)底子夠厚,還算有競爭力,只是進步比想像中小。」
至於對未來十年的看法,回覆一致看淡,認為整體競爭力將會下降;有些較樂觀的就認為還看新一屆的政府和立法會如何運作。
憂慮最差的還未發生
然而,印象歸印象,客觀數據又如何?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的全球競爭力排名,香港在2006年已超越新加坡,名列第二,僅次於超級大國美國;在2011年以至今年2016年,香港在全球的競爭力更是排在首位。不少受訪者當知道以上IMD的排名後嘖嘖稱奇,還問道其他地方真的更差勁?也有表示數據並不影響自己的印象(Impression),對未來反而感到更不樂觀「原來是最差的還未發生」。
過去已過去,展望未來更為重要。問題是,在未來的十年,香港是否如上述多位校友的預測一樣,整體競爭力、經濟活力,以至生活環境(質素)都逐漸下降?有什麼客觀因素的改善可以幫助保持甚至提升香港競爭力?
根據IMD,香港的競爭力能夠在其報告中排首名的原因是「營商環境良好,奉行低稅率及簡單稅制,鼓勵創業,資金自由進出,又擔當中國與國際投資之間的橋樑(註:中國在上述的三個年度的排名分別是19、19和25位。)」
以上每一個重要因素,過去在本欄已經討論過,將來可以再分析。本文想指出的是,一班算得上是社會棟樑,部分甚至是明日之星,他們花了不少時間及資源去培育下一代,為何對香港的未來看得這麼淡。有好幾位不約而同反問我,「奇怪你為何還未移民」,說他們正計劃在下一個十年離開香港。人心向淡,人才外流是否會形成趨勢?
公正廉潔社會漸退色
從回覆中看到不少意見,對於全球大氣候持續量化寬鬆(QE)和土地經濟所引致的問題,並不是他們最關注的。大抵他們不屬於不少分析中所說的「無法上樓」和「無法上流」一族。做生意的,若租金以至成本高昂,收不抵支,在市場經濟下,最多收縮或關門,靜待時機再出發,只要有創造力,機會總是會來。 不過,當人的信心下滑,好比如參與球賽,人未出場便先輸陣。
綜合而言,即使政治立場不同的都認同政治內耗和政府執行力弱會使一個地方的競爭力下降,但解讀其根本原因(root causes)各有不同。其實信心下滑的最大原因,是香港過去的成功並不止於IMD上述說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過去艱苦經營才創造出一個公平、公正、廉潔的社會,現在彷彿逐漸退色。
人心向淡,是否死結難解?雖然趨勢已成,不易改變,但接受現實,沉着應戰,總有機會撥開雲霧創新天。新的一代只要守得住「公平、公正、廉潔」的原則,相信結還是可解。
有位近年拿過創業家年獎的朋友回覆時說剛剛申請舉家移民澳洲(本來已有外國護照),他打趣說「兩地領導人的家人往哪裏去,我就去那處。我仍會在香港開公司。短暫的離開,可能是為了將來的回歸,就如九七年代吧!」說到底,還是為了下一代着想,人之常情;當然,未來如何,誰也說不準!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聰敏昏庸中環配聰 |
上一篇: | 企業盈利與股價潛台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