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2日
踏入5月份,港股和內地股市走勢都出現調整。港股恒指跌幅約3%,而內地上證綜指亦累積下挫235點,跌幅約5.3%之譜。
目前,市場投資焦點仍然落在股市之上。所謂「五窮」的魔咒,委實令投資者有點戒心,但本輪牛市應該未有變調跡象。以內地A股為例,在上升超過四成的基礎上出現調整,是意料中事,經正常調整,後市的發展反而可以更健康。
從中港兩地股市近期表現看,港股的升跌韻律,如今與內地股市表現的相關性愈來愈大;而股票市場的牛市基礎和狀態,最終靠經濟表現來支撐,據此可以說,中國經濟成功改革,不會「硬着陸」,是本輪牛市周期得以持續發展的關鍵。
估值提升是上升動力
筆者去年中曾提出,A股市值嚴重低估,因此,無論由大市到個別上市企業的估值提升,以追回低估的價值,是打開這一輪牛市上市的主要動力。
事實上,按照股市表現比實體經濟的表現「超前」的前提基礎估算,牛市初期階段,由估值回升作為上升動力,毋須企業未來盈利的支持,是相當常見的情況。換句話說,牛市首一年左右的上升浪,受到市場重新估值推動,升勢不必然靠企業盈利來驅動。但是,當相關資產據市場重新定價後,繼後的表現就需要由基本因素提升來支撐。因此,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改革成敗,對牛市的長期發展便舉足輕重。
按照過去半年A股的走勢判斷,投資者包括海外的機構投資者,對中國改革能夠成功仍有一定信心。
看深一層,內地股市由去年上升至今已超過四成。目前,A股的歷史市盈率約為20倍,而預估市盈率則為16倍左右,據此來看,A股在調整過後,還有相當的回升空間。
不過,短期來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相當大。日前海關公布的數據,4月份以美元計價的出口按年下跌6.4%,進口按年更下挫16.2%,降幅很大。
另外,上周國家統計局公布,4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按年上升1.5%,同期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更按年萎縮4.6%,兩者皆較市場預期為差。
經濟下行陰影揮不去
事實上,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連續8個月低於2%水平,而生產者物價指數連續36個月按年下跌,反映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迄今仍然相當大,在經濟顯著放緩和美國聯邦儲備局加息預期增強的情況下,預料央行的貨幣政策會進一步寬鬆。
果然,上周日(5月10日),人民銀行公布,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翌日起下調0.25個百分點,經調整後,貸款和存款利率分別為5.1%和2.25%。這是繼今年3月之後,人行第二次降息,也是從去年11月以來的第三次。
從美國最新的數據觀察,4月份非農就業崗位增加22.3萬個,失業率回落至5.4%水平,反映美國經濟增長步伐相對穩定,令市場對聯儲局9月啟動加息的預期升溫。
回看中國的情況,內地第一季經濟增長7%,較去年第四季下跌0.3個百分點。由於去年第四季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態勢相當明顯,然而,央行到今年於2月初,才宣布下調金融機構,到3月初再進一步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但降準和降息來得比較晚,使今年第一季經濟進一步受到下行壓力,GDP增速續放緩至7%。
央行減息步伐或加快
在當前經濟進一步放緩的形勢下,央行看來有需要大膽採取貨幣寬鬆政策手段。事實上,若對應政策力度不足,政策姍姍來遲,則經濟進一步下滑的風險,便要到第三季甚至第四季初才能得到紓緩,對今年全年GDP的增長帶來更大風險。
筆者估算,央行降息今年還可以約有3次降息空間,每次可以0.5%的幅度下調。大膽進行「雙降」,是扭轉經濟短期下行風險加劇的有效方法。
無可否認,中國A股迄今仍是「政策市」格局,股市的升跌和個別產業板塊的升沉受到政策所左右。在目前市場對A股重新估值過程中,波動頻率和幅度較大難以避免。在這種市況中,正如前文指出,牛市上升初期是由追回低估價值為動力,但隨後的上升,則需要由企業盈利支持,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因此可以說,中國經濟成功進行結構性改革,不會「硬着陸」是支持牛市繼續往前走的關鍵。短期而言,面對波動頻率和幅度加大,並且受到「政策市」的影響,種種不確定性風險,投資者宜採用「價值投資法」進行選股,這是風險迴避和有效投資獲利的方法。
價格投資法策略有效
當市場對相關資產重新估值、到上升需要靠企業盈利來支持升勢,在這個過程中,從筆者對多個主要股票市場的實證研究中,價值投資法都是有效的投資策略。
由於企業價值取決於企業未來現金淨流量的貼現價值,因此,根據現金流量來推算企業盈利價值,無疑是公允、準確和可靠的做法。事實上,我們將股市過往長期的回報與由盈利增長所帶來的回報進行比較,發現可靠的盈利是支持股價長期向好走勢的基石。
換言之,短期股價的升跌變化,往往脫離投資的基本規律,而長期股權投資的回報,整體上與企業盈利和派息密切相關,這一點,在多個市場的實證研究中都得到驗證。
由於A股迄今仍帶有濃厚「政策市」意味,因此,政府政策支持的產業板塊,上升之勢往往更借勢而行。
很顯然,中國經濟目前的確需要新的增長點。舉例而言,4月初,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確定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的措施,培育經濟新動力」後,相關措施如今加速推行,上周五(5月8日)出台《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
可以看到,《意見》的出台,對「互聯網+」行動計劃落實有推動作用,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互聯網新興業態發展,創造了相當大的空間。
政策支持產業勢受惠
換言之,政府政策支持的產業,包括互聯網、金融銀行和保險等企業板塊的股價,其估值得到更多支持,有利上升之勢「順水推舟」。
當然,按投資策略而言,若然投資者不以個別產業板塊為選擇目標,或者無法洞悉個別行業的前景,也可以透過買賣ETF交易所基金,來分享牛市上升的回報。
照目前形勢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容輕視。按上周公布的CPI和PPI數據,雙雙低於預期,尤其PPI連續36個月萎縮,下跌幅度近5%,即使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如今下調至5.1%,但PPI為負4.6%,實際利率高逾9.7%,加上外滙佔款持續低迷、廣義貨幣M2增速減慢,並要配合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增加資金供應、協助中小企業減輕借貸成本,央行有需要進一步加快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息率的「雙降」步伐。
IPO排隊消耗流動性
順帶一提,當前新股IPO排隊上市,短期內消耗市場的流動性,令牛市上升之勢「減速」。不過,政府不希望打擊得來不易的「市場信心」,政策意圖也相當明顯。
總括而言,內地股市經過大幅飆升逾四成,過熱的表現使監管機構進行政策控制,實行降溫,市場出現調整無可避免,但即使調整,相信未致於損害牛市的基調。這一輪牛市,在企業受到市場重新估值後,繼後需要靠盈利來支持升勢,令價值投資法有更好的用武之地。
(本文由科大商學院傳訊部筆錄,梁新教授口述及整理定稿)。
作者為香港科大商學院惠理投資研究中心副主任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香港宜把握「互聯網+」機會 |
上一篇: | 歐洲公債 供應看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