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曾幾何時,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的出現曾使人們憧憬高等教育的未來將出現大幅的改變︰更低收費、更高效率、時間更靈活、更廣泛的社會階層能就讀,甚至取代傳統高等學府。不過,正如《經濟學人》最新一期的專題評論,到目前為止,MOOCs為教育界帶來革新性的改變,可謂言之尚早。
早陣子筆者獲邀擔任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招生的遴選評委之一。科大MBA這些年來學院仝人上下不斷努力,成績有目共睹。慕名報名者自然非等閒之輩。筆者手上的履歷中,有一個或以上碩士學位者不在少數,來自的行業除了傳統熱門的如投資銀行或專業服務機構外,更不乏多元化的新面孔,從音樂人到科學家,地域上的國際化自然不在話下。
學費高昂是否物有所值
眾所周知,MBA及EMBA課程價格絕不相宜。以本港大學的全職MBA課程為例,參考院校網站的最新資料,科技大學的全期學費約港幣55萬,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的學費亦近港幣50萬。多年來多次獲金融時報評分排名第一的科大Kellogg-HKUST EMBA 課程,全期學費為港幣125萬(約16萬美元)。
高昂學費是否物有所值?自由市場經濟的價格反映自有其道理。不時聽到有評論說高等學位貶值,社會不需要這麼多大學生等等,然而,根據《經濟學人》的分析,全球整體而言,大學畢業生與非大學畢業生的收入差距仍然明顯,儘管發展中國家的收入差異更為顯著。
在全球化激烈競爭底下,如何使畢業生能學以致用,在職場更具競爭力,更貼近社會發展所需,是各大學的必然要務。相信各位商管人都知道,要在競爭中突圍而出,必先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否則容易流於閉門造車,孤芳自賞。要改進,必先知道目前的情況;要知道目前的情況,不免採用量度工具比較自身及他者。大學量化指標的管理,以致大學國際排名,應運而生。
跟任何評審標準一樣,一套標準化的管理指標,既然有針對的範疇,自然也有「漏網之魚」,這是任何考評制度的必有缺憾。曾有本地人文學者批評這套師法自美國的管理哲學對大專教育,特別是對於人文學科的種種弊端;其重研究論文、輕教育弟子的評核標準,對教育產出質素的種種負面影響。筆者非學術中人,一些內行情況,自然只能道聽途說。但是平心而論,歸根究柢,就是資源分配的問題。
對於由公帑資助的大學,要確保社會資源用得其所,便需要標準去衡工量值,方知資源用在何處才最有效率;另一方面,大學者亦是人,既然受社會俸祿,有評核機制量其表現,亦很合理。若然辦學者有一些理念希望實踐,但卻難以用量化標準衡量成果,財政來源轉往私人渠道可能是一個方法。
私立學校有更大自由,但取捨是收費難免高昂。現時本港不少院校皆有自負盈虧的碩士課程,某程度有私立的影子。在追求卓越,享受學術自由的同時,卻難免會減少平等教育的機會。
管理為提升產品質素
誠然,管理制度背後推動的最終目標,是提升「產品」的質素。大學的兩個重要用途:研究及教學,前者可以或多或少地從學者的論文產出,以至科研成品,一睹成效。後者自然是畢業生的質素。筆者作為僱主及師友計劃中的導師,精英分子自然接觸不少,令人失望的卻不乏人。看到郭位教授在本報撰文探討本地高教界全人教育的不足之處,筆者也不無感想。很多時從成績表上看來無懈可擊的同學,親自接觸下難免找到待改進的地方:約會遲到、說話無禮、輕易失約等。這是教育制度缺失,還是社會風氣使然?
記得多年前曾經過香港大學的中文學院,有對聯如下:「大德不踰行為世法,學古有獲業精於勤」。上下聯的第一個字拼起來就是「大學」。德行先於學問。在此時此地,我們對於德行的底線標準有何要求?身為長輩對自己言行有否要求?筆者以為,老師、家長,以至社會領袖,其言教、身教對於年青一代皆十分重要。
說回經管投資,MOOCs尚未成功的關鍵,不是讓用戶獲取教學內容的便捷問題,而是產品內容是否有趣能否留客的問題。 E-learning這事物面世已久,想必大部分讀者或多或少都體驗過,但平心而論,相比實體學校,E-learning缺乏社交的元素。教育從來都是以人為本,而人有惰性,才需要激勵,社群的壓力有時是很好的助力。 MOOCs的產品尚未必能與一眾娛樂產品競爭用戶的注意力,更遑論有效的讓用戶獲取媲美著名高等學府的學習經驗。筆者以為,MOOCs未來方向可能要開拓結合線上線下(O2O),例如整合真人導師或聯繫學習小組等元素,方能為客戶營造真正有效的教育體驗。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亞洲與美國併購潮有別 |
上一篇: | 機建效益點折現至實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