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3月12日

周澄 EJ GLOBAL plus 信觀點

核能復興再熱 恐襲疑慮難消

2011年福島核危機爆發後,部分歐洲國家(包括德國與意大利)相繼叫停擴核計劃、加快舊核電廠退役,正面回應大眾對核電的安全考量。然而,數據說明廢核呼聲遠遠未成主流:截至2014年,全球共有400多座核電廠仍然運作,遍布約30個國家,佔全球發電量逾一成,同時有超過70個核反應堆正在施工。可見,自2001年起被學界稱為「核能復興」(Nuclear Renaissance)的發展趨勢,整體上未有受福島事故影響。

隨着氣候變化成為全球關切的重要議程,科學界甚至環團內部,都有愈來愈多聲音認為核能應該重返應對全球暖化的可行方案之列,盡快減低世界對高污染化石燃料發電的依賴。這些意見普遍認為,不少反核人士忽視了核電歷來的事故及傷亡率遠比其他發電模式低,核電亦比技術還未完全成熟、受制於地理條件及屬間歇性電源的再生能源優勝,有助國家增加本國能源供應的穩定;支持者亦指出,福島事故已促使核電廠相應提高安全應變措施與系統恢復能力(System Resilience)、加強國際組織對核電發展的監管,可見大部分國家有能力管理其運作風險。

小型核電站投資小風險低

不過,這種說法同樣忽視了「核能復興」現象涉及的投資風險與國防隱憂。早在福島危機之前,核電爭議在學界早已討論多時,論者指出所謂「核能復興」難以持續。原因之一是核電的前期投資太昂貴,需要政府巨額補貼,施工成本亦會持續增加,不符經濟效益原則。過去,核電發展主要被供電需求增長所帶動,擁有完善核技術的國家,一般是較穩定與管治良好的發達國;但現時核電的迅速發展,主要集中在新興國家,其長遠投資環境、國家債務承擔,以至電網負載能力、運作透明度與風險管理皆成疑。

第二個原因是核技術的擴散與廣泛應用,意味部分國家將可能進一步掌握敏感的核武技術,這些技術亦易成恐怖組織目標,威脅國防安全。於1968年簽訂、旨在推動解除核武與和平合作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NPT),則被學界批評無力全面監管核能活動、管制核原料出口及制裁違反條約責任的國家,尤其是印度、巴基斯坦及以色列都沒有簽署條約,北韓亦已於2003年退出,令條約跡近「無牙老虎」。

福島事故改善安全系數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Ioannis Kessides曾於2012年發表研究報告,建議以分散式的小型模組化反應堆(Small Modular Reactors, SMRs)取代大型核電站,指出此舉能大大減低投資風險與長遠建造成本,亦較適切發展中國家的電網負荷與發展需要;加上小型模組化反應堆不須大量集中貯存放射性原料,能大大分散意外及事故風險。

Kessides強調,改良並擴大核電的應用,其可行性與預期效益都遠比發展其他低碳能源技術(如再生能源、能源效益技術,與碳收集及儲存技術)來得高。

此外,學界認為各國需要推動新的國際監管框架,以防範核武技術擴散,彌補《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不足。

論者指出此機制應集中加強核燃料周期(Nuclear Fuel Cycle)的多邊合作管理機制,確保核原料處理及運輸得宜、核武技術不被擴散、增加監管水平與透明度,並減低部分國家政治不穩所造成的監管變數,同時免卻《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出口管制條款對發展中國家不公的批評。

可見,雖然美國的「頁岩氣革命」刺激了天然氣的出口供應,但「核能復興」未有退潮跡象。福島危機雖然刺激了國際社會對核電安全的關注,卻也同時促使了學界與核能業提出改良方向,提高核電技術的經濟效益與安全應對標準。

隨着去年底《巴黎氣候協議》的成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勢在必行,學界對於核電作為過渡或替代能源方案的支持,將會有增無減。

然而,核廢料的處理仍然是不少擁核人士避談的問題。

廢料處理決定核電前途

相對較易於以堆填形式處置的低放射性廢料,風險較高、衰變周期較長的核廢料的妥善處理,仍然是各國懸而未決的爭議。這種核廢料對民居與環境構成長期風險,而政府與企業亦有誘因將之棄置甚至出口至較貧窮地區,都有違背國際環保法的「代際公平」原則(Intergenerational Equity)之嫌。

極端氣候現象導致颱風與水災日趨頻繁,也增加了現存核廢料處理形式的風險。以核能解決氣候危機,先天確實存在倫理矛盾。支持核電的發達國如何平衡經濟需要與環境及安全考慮,將會決定核電長遠發展的可持續性。

周澄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全球能源與氣候政策碩士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