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政府收入不穩是自尋煩惱

曾國平| 經濟3.0

2021年2月5日

上星期寫完〈「一條鞭法」讓全民分享樓價升幅〉,見兩位欄友在公共財政這個話題上意猶未盡,今日我就再接再厲,搜集政府主要收入來源的一些數據,找出近年政府收入不穩的根源。

《財政預算案》諮詢文件中的分析是這樣的:「香港是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政府收入易受經濟波動所影響,也取決於更廣泛層面的經濟變化,並非政府所能控制……收入波動不定,為公共財政管理帶來挑戰。利得稅、薪俸稅、印花稅和地價收入,合共大約佔2020/21年度政府總收入的67%。」

其實政府收入波動不定,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自尋煩惱,是在控制範圍之內的。

欄友梁天卓8年前在這裏寫了一篇〈財政預測失誤之謎〉,比較主要稅收預測及實際收入,得出的結論是薪俸稅預測最準,利得稅次之,相比下印花稅和地價收入的誤差最大,是財爺年年估錯數的罪魁禍首。8年以後情況又如何呢?

「驚喜」之源

結果大致沒變。在2013/14到2019/20的7個財政年度中,利得稅預測最準確,平均錯誤只有實際金額的5%;薪俸稅跌至第二,平均錯誤達10%,主要是因為社會衝突加上疫情首次爆發,在2019/20財政年度這筆收入被大幅高估。

不過,薪俸稅的預測再失準,也不及印花稅和地價收入離譜,錯誤比率分別為24%和19%,依然是政府收入最難預計的主要部分。以這7個財政年度的平均計算,利得稅和薪俸稅只會為政府收入帶來數十億元的「驚喜」,但印花稅和地價的落差卻是以百億港元計。

諮詢文件中提到,這4類稅項貢獻了接近七成的政府收入,佔其中一半的印花稅和地價收入多少,很視乎資產市場表現,難免隨經濟盛衰大上大落,長期導致公共財政「三更窮五更富」。

稅收來源明明是政府「所能控制」的事情,為何多年來不去維穩,老是將責任推到「經濟波動」呢?

不肯維穩之謎

也許是政策權力作祟吧。正如徐家健昨文所說,政府是香港土地的壟斷賣家,有權控制賣地數量,亦即有權左右地價高低。所謂的「高地價政策」實情是政府可以透過土地市場間接干預房屋市場,試圖以「逆周期」的手法去穩定樓價。同理,印花稅包括林林總總的辣招,據說有助「抑制炒賣」,同樣是政府調控樓市的好幫手。

香港幾乎所有問題,都可以歸咎於土地問題。手握印花稅和土地收入這兩把樓市政策利器,政府自然不會輕易放棄,寧願收入難以預測也在所不惜。當然,兩把武器的確威力無窮,但正如牛刀不一定適合殺雞,政府用印花稅和賣地數量來穩定樓市能否成功,是大有商榷餘地的。

理想的建議是,若果政府能夠減少依賴這兩筆收入,取消印花稅和採用「低地價政策」,轉而增加差餉等較穩定的稅收,財政收入波動的問題就能大致解決。現實的局限是,這兩筆收入除了相當吸引,亦是政府藉以左右大局的重要工具。

又要積極干預又要收入穩定,似乎是不可兼得的魚與熊掌。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上一篇政府如何開源不節流?

下一篇2021年香港經濟三大亮點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