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新界北發展要實現「一箭三鵰」

方舟| 泛舟論章

2021年10月20日

2010年,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發布《香港邊界禁區發展策略研究》,提出釋放北部邊境禁區土地作發展用途,借助內地巨大的市場潛力,建立香港的「浦東」。11年後的今天,特首於《施政報告》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釋放大量新界北部土地作發展用途,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北部都會區雖說不上「及時」,但所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仍會對香港未來發展帶來重大改變,也可以說是香港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大里程碑。

然而,社會上目前對於「北部都會區」的討論大部分集中在當中的「土地開發」問題,但發展新界北絕不是這麼簡單。如果我們以更長遠和廣闊的視角看,新界北部的發展牽涉三個層面的問題:一、能否真正改善香港的產業結構。二、如何改革新界的鄉郊土地管理模式和改善收地制度。三、如何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提供嶄新和有效的平台。

傳統以來,香港並沒有產業政策,香港的經濟結構亦隨着社會不斷適應客觀環境的改變而作出變化,走出一條「輕工業、轉口貿易、金融業」的道路。回歸初期,董建華曾提出要大力發展香港的創科產業,但因種種原因而未有獲得預期成果,反而深圳後來居上,成為國家甚至世界的科技創新引擎。

「南金融、北創科」雙重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其網誌文章指出,香港目前最具競爭力的產業是金融服務,將坐落在維港都會區繼續發展;而創新科技將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將「重點布置在北部都會區」,形成「南金融、北創科」的雙重心布局。

這指出了北部都會區發展成敗的一個關鍵:新界不僅要「有」創科企業,還要滙聚大量企業,形成的創科產業群更需要具備引領香港經濟發展的實力。

若然新界北部要通過創科產業發展成為香港的新城市中心,只是通過預留新界土地予創科用途的基建項目、建設鐵路聯通新界與深圳、開發新土地承載更多居住人口這三個條件,其實並不足以真正把香港的創科產業發展起來,也不足以令到新界北可以成為新的城市中心。

我們將「創科」與「金融」對比就一目了然。中環之所以成為亞洲最重要的金融商業中心之一並不是因為這裏建成了很多摩天大廈,而是因為國際金融機構和企業願意駐紮在中環,本地、內地和海外企業均「睇中」並願意使用香港這個市場平台。

而來自各方的科技企業又為何會「睇中」新界北,並願意落戶香港發展呢?如果香港決定要將「創科」作為未來發展的核心產業,而且成為新界北發展的主導產業,我們便必須深入思考,並充分回答這個問題。

在當今中美科技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不少華人科學家正在受到美國的打壓,香港也意識到這是一個吸引全球科技人才的機會。過往,香港主要通過本地大學為平台來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來港。但僅靠本地幾間大學,新增的教職有限。而且這些大部分都是基礎研究的學術人才,並非產業型技術人才。

港英政府欠新界統一規劃

對於產業型人才來說,生活環境和配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否讓他們可以「大展鴻圖」的產業化平台,即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大型科技企業。而對於深圳乃至全國的科技企業來說,如果利用香港國際自由港的優勢在新界北建立國際研發中心,對他們吸引國際科技人才也能產生特別的便利。

如果香港能夠把握這樣的天時地利,讀香港的自身優勢和國家重點發展的科技產業相結合,有機會在新界北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晶片設計和電動車電池的產業研發基地。

「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也是改革新界土地管理模式和收地制度的良好時機。若然我們回顧香港的土地管理和註冊制度歷史,便會發現港九市區與新界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規劃思維截然不同。港島和九龍半島1841年由英國佔領,但新界在1898年才「租借」給英國。港九市區土地由港英政府全權「擁有」,政府做了詳盡的規劃;但英國人則視新界為鄉郊地帶,一直沒有做統一的發展規劃。

1960年代起,港英政府為了滿足本地人口急劇上升的問題,決定開發新市鎮。然而,開發新市鎮的思維並非對整體新界的土地資源作出規劃,而僅僅是「挖一忽地」出來建屋,讓這些市鎮成為港九市區的衛星城市,主要承擔居住功能。因此,新市鎮以外的大片土地一直維持鄉郊土地的管理模式,一大片土地連分區計劃大綱都沒有,規劃發展無從談起。

北部都會區吸全國科企落戶

新界鄉郊土地的管理辦法是否一定要維持,還是可以迎來一個重大革新?目前被劃為「鄉鎮」、「村落」的地帶,可否設計在保留原來村民的權利上的一種高密度發展模式?目前,新界有大量土地的業權擁有者願意發展,但往往因為土地用途不符合政府規劃以及補地價的問題備受阻礙,導致政府、地產商和原居民「三輸」的局面。在未來,新界的土地管理辦法和收地制度必須迎來一次大革新,在發展與保護居民權利之間取得平衡,取得一個「多贏」的局面。

新界北更為香港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造良好的契機和平台。首先是思維上的變化。過去香港一直以維港都會區為城市核心,新界(尤其是新界北部)被視為香港的邊境、邊陲地帶,甚至是香港與內地的區隔空間。若然新界北要成為香港的新城市中心,與南邊的港島金融中心並駕齊驅,將是香港開埠180年來城市空間格局最大的變化。

其次是模式上的創新。自從大灣區規劃出台以後,特區政府一直以「走進大灣區」為主要論調,推出多項計劃鼓勵青年人通過交流、實習、工作等方式「物理上」走進大灣區。

然而,對香港的普通市民而言,如果沒有特定的專業知識或者本身與內地有一定的聯繫,霎時間隻身到內地城市創業就業會遇到不少困難,亦需要面對內地龐大勞動人口市場的競爭。

反過來說,我們可以針對性吸引大灣區乃至全國以科技企業為主的各類企業落戶「北部都會區」,為香港創造新的優質就業機會,讓香港市民,尤其年輕一代,與國家的發展更緊密地結合。通過將內地企業「引進來」香港,也是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的另外一種創新性探索。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上一篇北部都會區為香港注入生命力

下一篇北部都會為新玫瑰園尋夢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