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民生福祉 官民有責

廖美香|

2020年12月2日

今年香港面臨新冠病毒的來襲,現已進入第四波,各行各業面臨重大打擊,港府最新預計全年經濟收縮6.1%。特首林鄭月娥剛宣讀《施政報告》(下稱《報告》),提出本港如何挽救當前困境,也為未來改善民生提出方案。雖當中不少措施具前瞻性,但政府獨力難撐,在填海、醫生不足、與大灣區融合等等議題,仍有賴各界及市民的認同與支持,才能使香港從谷底反彈,創造美好的未來。

房屋土地:明日大嶼不能再拖

本港長期房屋奇缺,關鍵在於土地不足。特首指出,不會放棄「明日大嶼」大計,香港社會為此爭辯近十年之久,不宜再作蹉跎。明日大嶼開闢新的土地,增加以七成公營房屋為比例的房屋供應,把港島、北大嶼山以及屯門沿海地帶的道路和鐵路連結,改善香港整體交通網絡及解決新界西北交通擠塞,並提升北大嶼山的商業發展潛力。

過去,單是前期研究撥款已一波三折,政府期望立法會財委會於本月(12月)內審議通過5.5億元的前期研究撥款,盡快展開涉及1000公頃填海及相關策略性基建的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為期42個月,包括財務、環境及交通的安排。政府的目標是2027年開始填海,2030年首幅土地交付發展商建屋,2034年入伙。其實,以入伙時間來看,這比之前所說的已延遲兩年。港人總是批評輪候公屋時間太長、私樓又價高,但項目總因社會不同爭議遲遲未能落實。政府預料該龐大工程耗資6000億元,之前「明日大嶼」有被批評為「倒錢落海」,面對即將展開融資方案的抉擇,令人擔心再度爭持不下。我們盼望社會各界以理性討論,廣大市民理解及支持這個項目為香港帶來重大機遇,港人住屋及土地難題將及早解決。

至於私樓價格過高,基層市民根本無力負擔,《報告》並沒有提出重推租者置其屋計劃(TPS),令人失望。透過TPS計劃,基層市民購買自住公營房屋,實現置業的夢想;當家庭經濟改善,可轉購私樓,提升生活質素。《報告》提及政府會提供資助,加快民生工程如學校、文康設施的翻新;其實,政府也可考慮大規模翻新公屋,為實踐TPS而鋪路,民間一旦購入公屋後也會刺激按揭、法律、傢俬、日常品等經濟活動,有助提振疫後經濟。政府因公屋出售也回收資金,為其緊絀財政增加資源。

科研:創新靠政策及研發實力

世界正處於科研飛躍時期,人才是各地成功的關鍵。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顯示本港科研人才不足。《報告》提出趁在國際疫情嚴峻之際,動用20億元,吸納國際創科人才來港發展。計劃致力於五年內引入100名傑出科研學者,平均每團隊2000萬元,大學可決定該學者在校內工作重點是教學或研究,資金主要用作資助其薪酬、設立研究團隊及實驗室。這是繼2017年政府100億元成立兩個科技創新平台的另一舉措。這次旨在吸引上游專家學者,兩個科技創新平台則着意為港發展中下游的應用科研,且以項目為主。

未來發展金融科技、生命科學、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將是大勢所趨,如今有必要急搶人才,強化本港科研前沿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港府除了撥出資金外,為吸引優秀科研人才,在提供居住及入境安排等須有細緻的安排,減少他們來港為瑣事而煩惱;此外,維持一個優秀的科研生態,也是聚群效應必需的要素。因此,要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政府在政策上須為科研人才創造充滿活力的有利環境,非常重要。

本港大學的科研能力世界領先。隨着內地經濟發展迅速,香港的科研應擴大延伸至內地。《報告》指出,支持和協助多所本港大學在大灣區辦學的計劃,這有助實踐我們一直倡議的「產學研」發展模式。本港大學利用內地寬裕的土地,為科研作育英才,大灣區的工業配套及供應鏈充足,可提供採購及製造的便利,更有利於認識內地市場,為科技轉移產品找到出路。故香港優秀的科研力量融入大灣區,將增強本港科研、工業及大學的競爭力。

我們樂見特首意識到5G來臨的重要性,2021年會供應更多不同頻帶的5G頻譜,在速度、容量和覆蓋等滿足各種5G應用的需要。但我們強調,政府部門帶頭試用5G產品,於機場、鐵路、醫院、屋邨或辦公大樓先行先試,將有利於業界對產品及時更新換代,也提升市民活用科技的意識。

教育:青年實習提升自身價值

本港每年有三萬多名大學生畢業,能否前程美好,非只靠一紙文憑,而是有賴自我實踐,把知識靈活、有效運用,發展所長。可惜,本港仍有不少大學生執着於在港就業,視野狹窄,故步自封。一項調查顯示,逾八成青年沒有興趣到大灣區工作,其中原因包括工資低。《報告》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資助在內地和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本港大學畢業生工作12至18個月,名額2000個,政府補貼每人不少於一萬元。一般職位月薪至少達1.8萬元,而創科職位(至少一半時間在港工作)則可獲最少2.6萬元。面對疫情及國際經濟環境疲弱,政府鼓勵青年北上大灣區工作,為青年提供很寶貴的實習機會。不少青年自視具英語能力及國際視野而抗拒大灣區,其實在現今內地經濟增長迅速的年代,北上可增進內地經驗,自我增值。青年不妨反思,為自己前程創造更擴闊的空間。

創意產業正在蓄勢待發,涉及的範圍廣泛,包括:廣告、設計、建築、軟件、遊戲、電競、數碼娛樂、音樂、印刷出版、電視等,將為青年提供更多元出路。林鄭月娥特別提到基金會一直倡議發展的電影及藝術科技。《報告》在創意產業方面增撥資源,分別向「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創新及科技基金」、「電影發展基金」和「創意智優計劃」申請撥款,就進行科技與藝術互融的發展和推廣計劃,各基金預留合共一億元,亦會提供場地和配套設施作實驗用途。《報告》回應基金會對藝術科技的建議,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由民政事務局牽頭,由創新及科技局、商經局及教育局,以及相關界別人士一起制定發展及推廣藝術科技的策略。

醫療:醫生不足問題待解決

林鄭月娥於2018年表示,香港基層醫療比較落後,遲了30年。這次《報告》說出了政府實踐基層醫療的最新發展,首間位於葵青區的地區康健中心已於去年9月投入服務,兩區(深水埗及黃大仙)已批出營辦合約,另外多區落實選址。面對老齡化的香港,慢性病治理的需求不斷增加,《報告》指出政府會研究就康健中心設立公私營協作先導計劃,為初次確診患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區內會員提供受資助的醫務諮詢服務,以紓緩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我們樂見政府就基層醫療予以重視,希望未來全港十八區很快均設有康健中心,為社區基層做好醫療服務。

基金會一直倡議輸入海外醫生,以解決醫生不足問題。11月18日立法會以無約束力動議,通過制定輸入非本地醫生機制,以37票贊成、2票反對(包括醫學界陳沛然)。很可惜,這次《報告》並沒有就此作出舉措。不過,特首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表示,希望在任期內解決輸入海外醫生的問題,探討能否局部放寬海外醫生的執業門檻,尤其是優先讓海外註冊的港人醫生或港人第二代子女回港執業。她感慨說,政府投放大量資源,到幼稚園為需要特殊學習支援的學童進行評估,但因衞生署無法聘得足夠兒科醫生,令一些兩三歲小朋友無法及時得到應有服務。現在看來,特首與立法會議員都同意輸入海外醫生,但仍面臨醫學界的阻撓。醫生一向被視為仁心仁術,但近年醫委會有被質疑為「保護主義」,希望醫務界別以病人利益為重,容許放寬海外醫生來港,解決本港醫療服務的瓶頸問題。

總結

疫情襲港已經一年,實有賴市民協力防疫,共渡時艱;惜部分市民違反禁令,散播病毒,殃及全港。本港正面對中美貿易摩擦,外圍經濟環境隱憂,內部政治剛穩定下來,經濟形勢有待復元,民生問題千頭萬緒。除了香港本身制度優勢,特首於《施政報告》提出的方略和政策,仍有待社會各界及市民的理性討論,共同協力,香港未來才能穩步前行。

團結香港基金執行總編輯

上一篇務實而進取的2020年施政報告

下一篇《施政報告》沒有說的防疫政策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