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2017年本港新股集資總額不算標青,但羅兵咸永道預期,隨着新經濟超大型新股來港上市助威,本港今年可望重奪全球IPO集資額一哥地位,總集資額料達2000億至2500億元,新經濟股份佔IPO比重進一步增至約四成。
羅兵咸稱,若撇除史上市值最大的新股沙地阿美(Saudi Aramco),估計今年約有3宗集資額近400億元的超大型IPO;而新經濟股份來港、同股不同權及H股全流通等,將成為今年本港IPO市場的利好因素。
陸金所螞蟻金服上市大熱
羅兵咸永道企業客戶主管合夥人黃煒邦預計,今年本港將有80家企業在主板上市,包括數家延至2018年才掛牌的重磅IPO;除了上述約3隻超大型新股外,估計將有2至4隻集資額約100億元的大型新股,並有75家平均集資額約10億元的主板公司上市;若今年無太多壞消息,單計上述IPO集資額已超過2200億元。
市場推算,今年將有多隻估值逾1000億元的新股來港,當中不乏新經濟公司,例如陸金所和螞蟻金服等。
值得留意的是,新經濟股份佔整體集資額已由2016年的3%,急增至去年的30%,受市場氣氛帶動,去年新股估值明顯提升。
生物科企估值難風險高
該行資本市場服務合夥人黃金錢指出,去年市盈率超過1000倍的新股均來自新經濟行業,由於尚未有盈利,因此錄得較高估值,與本港預期在今年下半年接受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司的改革相得益彰,市值龐大但未有盈利的「獨角獸」,有機會受同股不同權及高估值吸引來港,估計今年新經濟股份的IPO佔比進一步增至約四成。
黃金錢稱,除了市場熱捧的科技股外,一些生物科技公司也會被高估值吸引,不過「大部分生物科技公司仍在研發階段,估值有困難,行業獲得的評價相對保守,風險會較科技股為高」。
中央證券登記董事總經理鍾絳虹表示,隨着資金追捧新經濟股份,新股市場從去年下半年已開始轉勢,預計今年上半年將有一些大型國企分拆子公司上市,下半年則有新經濟行業公司籌備掛牌,新股市場將較上半年熾熱;然而,市況一旦轉勢,有可能影響新股市場的表現,故難言本港能否重奪全球IPO首位。
同股不同權反應或慢熱
鍾絳虹透露,據了解已有1至2間同股不同權的新經濟企業考慮來港集資。黃煒邦同樣指出,若同股不同權順利推行,料首宗相關IPO於下半年出現,由於市場需要時間消化該項新措施,對今年IPO市場未必有太大影響,但相信在第四季及未來兩年可為高科技企業提供多一個選擇,屆時對新股市場將有莫大幫助。
至於內地,羅兵咸預期今年中國IPO市場持續平穩適度發展,全年有300至350宗IPO,集資金額達1800億至2000億元人民幣(約2158億至2398億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