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治疫與投資均需大局觀

辛思維| 冷熱財庫

2021年12月11日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發表了一篇文章,直指經過兩年新冠疫情的教訓,西方終於明白到經濟學與流行病學不能分開。想不到,如此簡單的道理,有人居然要花兩年才學懂,這或許與西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文化有着密切關係。缺乏大局思維的西方政客,對國家長遠發展不利,但對投資市場卻帶來不少炒作機遇。

中國先清零 再振興經濟

中醫治標先治本的思維,在不少國人心中早已根深柢固。所以,去年新冠疫情發展之初,筆者已在本欄提出過,要先控制好疫情,把核心問題解決後,才能挽救經濟。內地方面的做法確有遵從此理念,政府不惜讓全國經濟活動陷入停頓,在多地推出全面封城,阻隔病毒傳播。待疫情受控後才全面「放水」,推動經濟復甦。

中國一直堅持清零的做法,受到西方多國詬病。及至近期新變種病毒的出現,多國陸續再收緊入境限制,西方不少輿論才提出,或許中國清零的做法更可取。如今《金融時報》再發表文章認同經濟與疫情不能分開,雖然沒有提到中國,但已變相肯定了中國先控制疫情的做法。

文章提到,「當一種嚴重的病毒正在傳播時,你無法把經濟學與流行病學分開。在限制正常的日常生活與短期經濟活動之間,顯然會有取捨,但健康和經濟兩方面麻煩的根本原因都是疫情的嚴重性。控制病毒是最重要的。」

花了兩年才學懂這個教訓,而且只是由媒體提出來,當權者是否認同,仍不得而知。至少在政策上,暫時仍看不到有什麼轉變。

事實上,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美國便迷上了靠量化寬鬆政策來解決危機,挽救經濟。只不過,金融危機用金融手段解決,尚且可以理解;疫症危機亦期望以金融手段就能解決問題,則令人感到頗為困惑。

若大家不理會染疫及死亡人數,單看不斷創出新高的股市,或許政策仍算成功。而對於投資者來說,美國無限量寬的做法可能更受歡迎。只因沒有美國的大「放水」,科技股、虛擬貨幣以及大宗商品價格等不太可能迎來如此強勁的表現。

相反,內地方面在控制好疫情後,雖然一度亦全面「放水」,但幅度十分有限,甚至一度對過度融資的房地產行業進行「收水」,結果造成近月多家房企陷入財困,人行才不得不再度「放水」。

買入內房股的投資者成為內地政策的大輸家。就算沒有買入地產股,在內地貨幣政策不太鬆的情況下,買入其他香港及內地股份,回報亦比不上美股。其中,上證去年上升13.9%,今年累漲5.8%;恒指去年跌3.4%,今年再挫10.9%;美國納指去年飆43.6%,今年再上揚21.9%。

美股民幸運 老百姓遭殃

在大水漫灌的美國市場,投資者不需要太多考慮,隨便買入熱門股份均能賺到錢。不過,在「缺水」的中港股市,選股能力更為重要,尤其不少傳統大藍籌的股價在過去一年來均表現不濟,令人大失所望。

作為美股股民,過去一年多是幸運的,但作為普通老百姓,面對巨大染疫以及死亡危機,卻是最不幸的。相反,生活在疫情控制得宜的中國,安全性不受質疑,但樓市與股市的回報均不太理想。

身為具有全局觀的股民,似乎最佳選擇是同時享受中西兩邊的政策利好,生活在疫情控制得宜的國度,同時投資於大水漫灌的市場,令人身安全及投資回報得到雙重保證。

上一篇「與病毒共存」末期檢討

下一篇疫情憂慮漸散 紐油企穩仍偏淡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