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蘋果日報》的生存之道

梁天卓| 經濟3.0

2020年8月19日

全世界的傳媒業都在苦苦經營中,這說法我相信沒有人會反對,我更相信沒有人會否認香港傳媒業經營舉步維艱。從報業大環境看,紙媒的廣告收入不斷下降是世界大趨勢,中外傳媒都在大喊入不敷支;從本地的政治環境看,紅線畫完一條又一條,《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最近就因為《港區國安法》被捕。本地傳媒在這個寒冬下,(尤其是立場反建制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小,要賺錢更是難上加難。

然而,在肥佬黎被捕當日,壹傳媒(00282)股價不跌反升,股民「非理性」支持下,股價更曾大升十倍以上!另外,不少商戶甚至是普通讀者更在《蘋果日報》買了不少廣告位,左一句「支持《蘋果》」,右一句「撐新聞自由」,這幾天《蘋果》的生意額無疑是大增了幾倍。不過,這是否《蘋果日報》或其他本地傳媒往後的生存之道呢?

「訂享經濟」令夕陽工業重生

我的專長是經濟分析,而不是教人如何做生意。在本地傳媒寒冬下業界應如何反應,我自然是不必多言,然而我們卻可以從一些外國經驗看出不同收費模式的利弊。舉例來說,從娛樂界的Netflix和Spotify到新聞界的美國《紐約時報》,「訂享經濟」(Subscription Economy)的收費模式都令這兩個「夕陽工業」近乎起死回生。

在資訊電子化前的年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可以確保付出一分錢的顧客不會只得值半分錢的貨,無論是在商言商還是從經濟效益角度來看,娛樂界和新聞界在當時採用這種傳統的收費模式(而不是近乎月費模式的「訂享經濟」)實在是不難理解的。

不過,在資訊電子化的今日,傳播這些產品的邊際成本已接近零,盜版的競爭亦令產品價格及毛利不能太高,即使撇除其他政治大環境的因素,要依靠這傳統收費模式賺錢甚至是生存近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相反,以近乎月費形式經營的「訂享經濟」可以透過電子化下的新科技向消費者提供更個人化服務的一種銷售模式。

藉大數據提升「用家感受」

在美國,無論是Netflix、Spotify還是《紐約時報》,它們都是利用會員制收集得來的大數據作分析(Netflix觀眾看過什麼電影?Spotify聽眾聽過什麼歌?《紐約時報》讀者點擊過什麼新聞?),然後再向消費者推薦或提供更切合個人需要的產品,這其實就是肥佬黎口中的「用家感受」吧。

在本地傳媒業裏,《蘋果日報》的讀者數目可以算是數一數二。數月前肥佬黎告急時提過當時《蘋果日報》的訂閱人數大約是60萬左右,雖然這數字遠不及以全美甚至全世界為市場的《紐約時報》,但亦不是小數目,以訂閱年費600元計,60萬人訂閱即等於3億多元的收入。

問題是,《蘋果日報》有沒有利用這60萬人的大數據來提升「用家感受」?要提升讀者的「用家感受」可以有幾種方法。最起碼,它的應用程式有否透過讀者的閱讀喜好向他們推薦不同文章或報道?再進一步,《蘋果日報》約60萬的訂閱群眾絕大部分都持有接近立場,相比起其他網購平台或應用程式,它應是最有本錢建立黃色經濟圈,把立場相近的商店推介予同聲同氣的讀者。

《蘋果日報》總不能「依靠」老闆一次又一次被捕來「催谷」人氣,讀者亦不會日復一日買實體報紙,大家亦不會年復一年在《蘋果》落一個「撐《蘋果》」的廣告,提升讀者「用家感受」,甚至用大數據建立經濟圈,可能才是《蘋果》往後的生存之道。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上一篇政壇騙子出沒注意

下一篇倘若民主派總辭 意味抗爭派抬頭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