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沒有疫情,上周末就是美國經濟協會(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年度大會的大日子,來自世界各地的經濟學者會在某美國大城市「聚集」,發表和討論最新經濟學研究,而即將畢業的博士生亦會在大小酒店之間穿梭,接受面試,尋找學術界內外的工作。
疫情之下,這個年會當然場面鼎盛不再,要移師網上進行,而博士生的招聘過程亦因此「去中央化」,由僱主各自安排,不用幾天之內在同一地方完成所有面試。
最熱門經濟研究題目
疫情亦影響了研究方向。年會基本上是個學術會議,門檻甚高,能夠在此會議公開研究參與討論的,多為行內有名學者。會議內容因而反映出經濟學界主流的研究趨勢,什麼題目熱門、什麼題目過氣,在會議目錄上一目了然。
今次會議主角當然是疫情,除了幾場研討會,更有超過50篇的研究論文以疫情為題,從宏觀、貨幣政策、金融、歷史、勞動市場、醫療等角度,分析疫情對美國以及全球經濟的影響。粗略估計,要看完這些與疫情有關的視像會議,就算不眠不休,也要24小時以上!
除了實際影響深遠,疫情之所以成為熱門題材,主要是因為難度夠高。
疫情來勢洶洶,至今僅一年左右,根據一般經濟學研究的標準,這其實是相當短的時間,例如實質經濟增長的數據,現在就只有頭3季的3個數字而已。傳統官方數據太慢太少,要「即時」了解疫情影響,經濟學者就要各出其謀,從不同來源找尋數據,既要比較不同國家、地區、州份的情況,也要參考較微觀的量度,例如個別家庭、企業的不同處境。
數據問題以外,另一難處是如何調整現有理論模型,一些在「正常」時候合理的假設,一些根據「正常」情況而得出的參數,疫情下都未必適用,但這些技術細節應如何修改,大多沒有先例可循,要作不同程度的educated guess。
香港現時仍受疫情所困,不少商戶只能有限營業,其中飲食業更一直是「主角」,每次收緊防疫政策都有份,從限制座位人數到禁晚市堂食,面對的招數既層出不窮,亦突如其來。除了行業差異,規模亦有不同:疫情下危在旦夕的,主要是個體戶和中小企。
政府救市理想與現實
會議中的一項研究,正是以中小企破產倒閉為題【註】。研究分析17個國家的情況,參考的不只宏觀數據,亦包括個別企業的微觀數據,觀察疫情下收入大減如何令企業「乾塘」。根據其推算,若果政府完全不出手救市,平均會有12.1%的中小企在去年年底前破產倒閉。不過,做生意結業本是平常事,就算沒有疫情,同樣會有中小企倒閉。這常態下的比率,估計為4.5%。
數字相差似乎不太誇張,但這只是平均數。細看個別行業,有些行業受惠,如交通物流業倒閉比率就因疫情而下降,有些行業受損,如餐飲酒店業因疫情而增加的破產個案,就佔整個行業的四分之一。
結果並不意外,研究更有趣的部分,是為不同救市政策作評估。研究發現,由政府保證的免息貸款影響甚微,原因是中小企收入下跌太多,貸款根本於事無補。
所有企業一視同仁的政策,例如直接資助或代為出糧等,效果同樣麻麻,因為大部分的政府支出,都會浪費在兩種企業之上:一為根本不需要政府救濟也能渡過難關的企業,一為就算沒有疫情亦會關門大吉的企業。
當然,現實中的政府沒有無所不知的通天本領,可以將這兩種企業排除在補貼政策以外,專注拯救因疫情而陷入困難的企業。資訊局限之下,研究建議補貼可以按行業為準則,例如只拯救幾個明顯受影響的行業。
這樣做雖然仍有資源錯配,錢還是會落到兩種不應救的企業手上,但比例會大為減少,公帑使用效率得以提高。
香港中小企現時面對的困境,是政府的防疫政策對個別行業尤其嚴苛,但救市措施相比之下卻頗為「博愛」,有些企業受限制而受助甚微,有些企業在疫情得益兼有政府補貼,分配不公,失去平衡。
註:論文網上最新版本為Gourinchas, Pierre-Olivier, ebnem Kalemli-Özcan, Veronika Penciakova, and Nicholas Sander."Covid-19 and SME failures." NBER Working Paper w27877,但這是去年9月發表的,跟上星期會議上的內容有些不同。
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