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當政府還在追求確診清零,我已在本欄文章〈確診清零還是人力資本清零?〉大聲疾呼,希望特區政府可以權衡全民抗疫和學生學習之間的取捨,並考慮復課,「停學令在過去一年來,究竟額外減少了多少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同時在過去一年以來的停學或網上教學,又令學童們失去多少人力資本的累積?假如每減少一宗個案,代價是每名學童未來收入將會減少0.1%,划算嗎?」
一個月後,教育局發言人說:「教育局考慮了疫情最新發展、衞生專家的意見及學校的準備情況,決定所有幼稚園及中小學(包括特殊學校及提供非本地課程學校)、提供非正規課程的私立學校(一般稱為補習學校)在學校農曆新年假期後,按校本需要安排更多學生回校,並增加至以不多於全校人數三分之一為限,上課時間仍以半天為限。」
錯要認,叻就當然唔怕認。是的,我現在宣布我成功爭取中小學及幼稚園(有限度)復課。
背後實證支持
經濟學重視取捨,無論確診數字是否清零,還是停課令是否繼續,我們都要看其成本效益。從效應看,停課令無疑減少學童聚集的機會,但這對減輕疫情有多少幫助呢?
一方面,數據顯示年輕人和小朋友即使染病,他們大多數都是無症狀,而衞生署的數據亦顯示,疫情至今本地最年輕因疫症而死亡的個案年齡為37歲,而絕大部分確診的年輕人的症狀都不嚴重。
另一方面,在學童都戴上口罩和做足社交距離等措施的情況下,學校內的感染率其實並不高。在美國,有經濟學者收集了當地超過9000間學校和400萬名學童上學及確診的數據,當中最新的數據(去年11月30日至12月13日)顯示學生在該兩星期的感染率只有約0.35%,比他們所在區域的感染率要低。在香港,即使在過去一年有段時間學童正常上課,衞生署的資料亦顯示,本地從未出現過學校的感染群組。
從成本看,停課令下,學童未能透過面授課程累積人力資本,即使他們可以透過互聯網上課,但師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減少,始終令教育質素大打折扣。美國有研究發現,去年3月,當地學校因疫情停課後,學生的數學成績在3個月內就比2019年初退步超過九成!當中低下階層學童(很可能因為家中環境擠迫或上網速度較慢)的成績下降更為顯著。
經過一年多的抗疫,大家都明白各地政府抗疫時一方面會有其公共衞生的考慮,另一方面會有其背後的政治計算。外國的月亮不一定特別圓,在剛才提到美國經濟學者所收集的學校感染數據裏,學者就發現民主黨的社區比共和黨的社區更堅持學校的停課令,即使兩者的人口密度和社區感染率都是不相上下,顯示美國的地方官員即使是口講實證為本,但心裏仍然是某程度地政治掛帥。
超越政治 學童回校屬上策
政府做錯,當然要批評;但政府做對了,大家亦不用吝嗇肯定。
大家可以對沒有做檢測的學校只能讓不多於全校三分之一人復課有所不滿、可以對只有能安排全校教職員定期每兩星期進行病毒檢測的學校有條件全校恢復半天面授課堂有所質疑,但讓學生經過長期抗疫後能有限度復課,無疑是正確的第一步。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