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疫情反覆難免 調整心態打持久戰

社評| 社評

2020年5月14日

香港昨日有兩宗本地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新增個案,令本地零確診紀錄僅連續了二十三天便告終斷。如此情況固然令市民失望,惟非完全出乎意外,因為傳染病專家早已警告,新冠疫潮很難斷尾。港人防疫意識近日漸見鬆懈,零確診斷纜正好給予警示,在疫苗成功研發並普及接種前,未來一、兩年可能要與病毒共存,官民都要適應新常態。

原本只差五天,本地零確診持續時間便達到兩個檢測期即二十八日,屆時可判斷疫情受控,各種保持社交距離的防疫措施有機會進一步放寬。卻奈何,昨天出現兩宗不明源頭的本地確診,另有一宗外地輸入個案,難免令人慨嘆功虧一簣,限聚等等措施未能鬆綁之餘,反而有必要收緊。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表示,現階段不會影響本月底開始的分階段復課,但仍要視乎疫情變化。

疫情反覆絕對有跡可尋,因為新冠肺炎病毒相當狡猾,而且傳染力較沙士高,耐熱性亦較強,專家估計這次大流行不會像十七年前沙士期那樣,到了炎炎夏日即迅速消散。沒有病徵的隱形患者可在不知不覺間社區播毒,還有所謂復陽者,包括一度檢測呈陰性反應,甚至已經康復人士,都有重新驗出陽性反應的病例。

事實上,瘟災復熾的情況在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例如病毒初發之地武漢,經歷了逾三個月的封城痛苦,解封才一個月,自本月十日至昨天又出現六宗本地感染確診個案。吉林舒蘭市亦於本月十二日錄得六宗本地感染,須緊急封城。

除了內地,日本、南韓和新加坡均疫情反覆,其中北海道是日本最早爆發、最早宣布緊急狀態的地區,在嚴厲追蹤隔離後,新增個案曾跌至一天僅一兩宗而解除緊急令,但僅二十六天後湧現新增本地感染,又要重新實施緊急狀態。

正因如此,香港和國際傳染病專家普遍認為新冠病毒不會徹底消失,要待至研發出有效的疫苗並在全球廣泛接種,疫潮才談得上受控。在此之前,長期保持零感染恐怕是不可能任務。

香港當務之急,自然是檢測和追蹤與本地感染者有緊密接觸的人士,及早找出感染源頭和截斷傳播鏈。昨晚有消息指出,除六十六歲的女患者和她的五歲孫女外,緊密接觸的家人中,六人出現初步病徵,患者丈夫初步確診。衞生防護中心在患者所住大廈派發深喉唾液樣本瓶作檢測,以防萬一。

疫症再現對本港社會亦是當頭棒喝,讓大家明白戒備不能鬆懈。隨着「防疫疲勞」及大半個月零確診,街上愈來愈多市民不戴口罩,不乏煙民除下口罩「打邊爐」,清潔消毒雙手的頻率似有降低跡象,凡此種種皆讓病毒有機可乘。

未來一至兩年,港人要有準備與病毒共存,必須調整心態打持久戰,戴口罩和勤洗手不可或缺,保持個人和家居衞生,並應聽從專家意見,暫時如非必要切勿外遊,以免在海外中招。商界亦要維持商場、店舖和辦公室的衞生水平,調整工作流程和款客模式,包括減少會議、增加顧客之間距離、定時消毒顧客可能接觸的物品等等。

政府對於新常態更要有周全方案。由於疫情少不免反覆,經濟民生卻不能長期停擺,須恰當拿捏什麼基本措施務必要執行,什麼措施因應不同程度疫情而調整。在宏觀層面上,口岸檢疫繼續從嚴把關,亦要顧及經濟不致長期缺氧,包括尋求與鄰近有效防疫的城市協作人流衞生安全往來,即所謂粵港澳「旅遊氣泡」安排(像澳洲與紐西蘭的協定),只要對方的民眾入境時體溫沒超標,未曾與確診人士有密切接觸,便毋須接受十四日強制隔離,希望藉此有助把市道激活。

至於微觀層面上,公眾若因「防疫疲勞」而少戴口罩,本港或可考慮仿照台灣、新加坡、紐約等,強制民眾在公共場所尤其公共交通工具上戴口罩,讓日常社會運作的安全系數提高。

新冠病毒困擾難除,零星新確診個案仍會間中出現,官民能愈快適應新常態,本港便愈可在最少人命和經濟損失下,挺過難關。

上一篇疫情與藍海戰略

下一篇柯文哲心急「舞照跳」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