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樂」在瘟疫蔓延時

雙燕| 文化論政

2020年9月29日

2019年下半年,香港因社會事件陷入回歸以來最動盪的日子,汽油彈、催淚彈、示威成為生活日常,反倒是日常生活的事變得不正常,例如公共設施關閉、港鐵提早收車,連帶很多樂團要麼取消音樂會、要麼更變演出時間,總之就是盡力讓「the show must go on」。

也許當時會有人期盼「明天(年)會更好」,那些不正常的日子終會完結,一切重回正軌。可惜事與願違,一場新冠肺炎疫症,不只是香港,甚至是全球受害,各地政府為了防疫,實施多項政策,包括社交距離、關閉公共場所,舞台被迫關燈,表演藝術界完全停擺,影響是前所未有。根據周光蓁撰寫的《香港音樂的前世今生》,即使是日佔時期的香港,仍不乏音樂表演(還有粵劇等劇曲演出),在日軍佔領香港前,有各種為戰爭而舉辦的籌款音樂會;日軍攻打香港18天後,在入城儀式時就有軍樂團助興,往後也舉辦過數次音樂會。至於2020年的香港,自1月29日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因疫情宣布「封場」後,一直去到6月19日,場地才得以解封,整整歷時142天,可是,不久之後第三波疫情襲來,令康文署再次由7月15日開始「封場」,距離解封還不到一個月。目前應該到10月1日才能重開,這次封場歷時78天,前後兩次共220日。所以說這是香港音樂界最黑暗的時期絕不為過。

在這最黑暗的時期,各個樂團無奈取消所有活動,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線上節目湧現,成為樂團跟觀眾保持連繫的唯一途徑。由於載體的改變,樂團不得不探索各種新形式節目的可行性,特別是疫症初期,大家還在適應保持社交距離生活的時候,一切沒有先例可循,只能摸着石頭過河。以香港管弦樂團為例,那個時期他們推出「Phil Your Life with Music」系列,由自己的樂師在家中拍攝奏樂或生活片段,部分更讓家人粉墨登場,加強觀眾對樂師的認識,變相成為一種軟性宣傳。

線下轉線上 向未來進發

及後疫情漸趨緩和,大眾對新常態逐漸適應,而且社交距離措施得以放寬,樂團開始推出較大型的線上活動,例如香港中樂團推出「香港網上中樂節」,徵集中樂演奏片段和新作品,經遴選上載網絡供公眾欣賞,及後他們更進一步與3香港組成5G策略聯盟,利用5G新科技舉行「5G同Sync鼓.樂澎湃」網上直播音樂會,而且發表渠道還包括KKBOX、hmvod和JOOX等平台,可說是為未來的發展鋪路。

至於香港小交響樂團,除了同樣有線上項目如網上隔空合奏的Project FLY,更嘗試使用新媒體──電影,他們跟MOViE MOViE合作,將錄製好的演奏片段,在電影院中放映,並配有幕後花絮,在音樂廳未能開放時,讓觀眾購票支持。這安排應是本地樂團的首次。

缺貨又趕客

雖然所有愛樂者都知道線上演出絕對不可能取代現場表演,但毫無疑問線上發展是大勢所趨,疫情只不過是這個趨勢的「加速器」。然而,正正因為全球音樂界停擺了,世界各地的樂團和樂迷都將注意力轉移線上,便突顯出香港藝團在網上資源開發這方面是落後於人的。譬如歐美很多大樂團早已經常錄影自家演出,經後期製作便放於網絡上,最著名的例子是柏林愛樂樂團的數碼音樂廳(Digital Concert Hall),這個虛擬音樂廳是從2008年開始,每年上載約40場音樂會,後來還上載卡拉揚時期的演出,以及一些非演出的影片如訪問等,而且數碼音樂廳是收費的,成為樂團另一個收入渠道。當疫症在全球爆發早期,柏林愛樂樂團宣布免費開放數碼音樂廳,仗着名氣與豐富的網上資源,此舉成為黑暗時期的一個亮點,不過它依舊需要註冊才可觀看,也就是說樂團能趁機收集觀看者的電郵地址,可作進一步的用途。

另一個例子是美國大都會歌劇院,他們雖然沒有像數碼音樂廳這樣的數碼平台,但由於過往錄製了大量影片,因此在疫症期間,他們搭建了一個網站,以「一日一片」的頻率限時免費公開,而且同時讓公眾作自由捐獻,算是在零收入的情況下開闢出一條小財路。

相比之下,由於香港的樂團沒有足夠的「貨」能快速拿出來公諸同好,因此反應顯得較遲。至於為何網上資源不足,究其原因,當然是誘因不足。上述的例子在過去數十年來不停製作影音產品在全球發行,累積了大量的「貨」,但香港的樂團如果要製作影音產品,他們的競爭對手便不再是本地同行,而是全世界同行,因此他們傾向把資源放在其他地方是不難理解的。

線上節目的另一個問題是影片質素。很多本地藝團都把自家製作放在網上,然而那些片段明顯是藝團本來作紀錄之用,只用一部攝影機在觀眾席後方拍攝演出,沒什麼後製可言。要知道在這個年頭的影片起碼需要高清拍攝、多角度的鏡頭,紀錄用的影片不但不吸引人,甚至「趕客」。同樣地要製作有質素的影片,是需要額外不少的資源,試問資源從哪裏來?

說到底,香港樂團在線上節目這一環節上的問題是沒有發展計劃和資源不足。雖然要面對與全世界競爭這問題,但總不能因此而逃避,正如當代作曲家都要與巴赫、莫扎特等做競爭對手,難道他們會因此不創作?

如果說這次疫情能帶來什麼正面影響,就是令樂團乃至有關當局正視線上發展的重要性。事實上,香港藝術發展局早前推出了「Arts Go Digital 藝術數碼平台計劃」,支持香港藝團及藝術家發展數碼或虛擬的藝術內容(數碼製作),相信類似的支援計劃會陸續有來,亦希望樂團和藝術家能積極發展線上空間,因為最終受惠的會是廣大的樂迷。

樂評人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上一篇杜絕輸入源頭 抗疫寧緊莫鬆

下一篇疫症過後如何發展經濟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