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健康碼應否推出?

李道|

2020年10月12日

香港第三波疫情逐漸穩定下來,但卻始終未能持續地「清零」。於此基礎上,究竟應否重啟口岸,包括推出健康碼?猶如黃藍分裂,支持與反對的雙方一直僵持不下。

旅遊業撐不下去了

相信無人反對,重啟旅遊業已愈來愈有迫切性。畢竟長貧難顧,生意銳減、收入銳降之下,無論是靠政府供養,抑或是靠自身盈餘,均非長遠保就業及持續經營的應有之義。疫情令航空業首當其衝,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指出,8月份客運收益公里數(RPK)整體萎縮了75%,其中內陸線尚可避過封關影響,惟跌幅亦達50%,而國際線則重挫近90%;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所受打擊自然極深,機管局表示同期客運量暴瀉98.6%,即使貨運量跌幅相對輕微僅涉3.5%,但所產生的抵消作用只屬九牛一毛。所以,跟海外其他航企一樣,由港航到國泰,守到今日也終於不得不考慮大減薪(包括放無薪假)、大裁員。

航企如是,其他高度依賴旅客的板塊,好像主題樂園、旅行社、酒店等,最近都被迫轉型主打本地市場。不過,諸如鼓勵在園內行山、做瑜伽,或者推廣本地遊之類,到底又能抵消多少因旅客「歸零」而導致的生意損失?香港人大概心知肚明,看看自己及身邊多少人受此吸引便知答案。即使Staycation近來大受歡迎,但眾所周知,這不過是割價求售的結果,大家爭相訂房兼訂位正正覬覦連住帶吃「咁大隻蛤乸隨街跳」;誰又覺得,酒店可以長遠靠此旺丁兼旺財?

過去,不時有人說旅遊業對香港貢獻低,甚至認為可有可無、死不足惜云云;時至今日,此調已經銷聲匿跡,因為事實擺在眼前,旅遊業即使所佔GDP比率不高,但卻直接或間接牽涉大量就業機會。因此,歐洲比香港還要心急,早於疫情遠未受控之際已重啟旅遊業;可惜,在病毒仍然肆虐的情況下開放邊關,尤其是沒有健康碼的配合下接納旅客,結果實無疑於放病毒入關。

旅遊氣泡須健康碼配合

國際上普遍所談的旅遊氣泡,乃指兩個疫情相對輕微的地方互相重啟口岸,繼而讓兩地旅客相互自由往來。毫無疑問,這犯了「以全概偏」的謬誤:即使當地連續14日「零新增」,仍不排除尚有隱性患者存在,更莫說歐洲之前所結的旅遊氣泡,在疫情還未「清零」之下已急急推出。健康碼的重要性,在於以個體而非地方為單位,每位旅客申請入境時必須附有陰性檢測結果,從而確保病毒不會伴隨旅客重新輸入境內,其中就連隱性患者都可篩查隔絕。

當然,檢測往往需時,不一定即日有結果,亦即不能排除所謂「今日檢測完,明日可染病」的時差問題;可是,當涉及地方的疫情本來輕微,則意味相關風險其實極低。舉例而言,美國最新每日仍有3萬多人確診,以當地3億多人口計算,即每日新增約0.01%人口染疫;至於日本,每日新增染病人口則為0.004%;而每日新增確診人數降到介乎個位數與十多人之間的紐西蘭、澳洲、新加坡,比率更低至0.0001%、0.00005%、0.0002%,跟香港目前的0.0001%相若,內地方面更只有0.000001%。

換言之,與疫情溫和的地方結成旅遊氣泡,並要求入境者附上可靠的、數日內的陰性檢測證明,即使重啟口岸,輸入病毒的風險絕對基本可控。

單納內地客足夠救旅業

最新消息指出,日本已計劃明年春天「有條件」開放旅客入境,前提是旅客必須先取得陰性檢測結果,並須投保日本民間醫療保險,負責一旦染疫的醫療費,此外申請簽證時亦須下載用於健康管理及滙報健康狀況的app。顯見,相關操作與健康碼的原理大致相同。新加坡早前亦已放寬紐西蘭等地旅客入境,做法同樣是要求在入境時確保檢測結果呈陰性。

如前文述,香港要重啟口岸,考慮到現時高度政治化的環境,結成旅遊氣泡的對象應該是複數的,即不宜只跟內地一個地方結盟,而應一次過跟一籃子地方達成協議。惟無論如何,或遲或早、或多或少,為了拯救垂危的旅遊業,內地必然要包含其中。不必諱言,負面地說,香港旅遊業早就高度仰賴內地客,這是不健康的;但倘正面看待,同一理由亦等於說,單單開放內地旅客來港,好大程度已夠旅遊業起死回生!

不是嗎?查疫情及修例風波前,2018年統計年報顯示,內地客高佔全部訪港旅客的78%,而在旅客境內消費開支總額逾2700億元之中,內地客亦佔了多達79%;細分來看,儘管只計過夜客亦佔逾72%,而經航空抵港的內地客也相當於全部旅客的40%。可想而知,單靠重啟內地邊關、重新引入內地客,已夠香港旅遊業挽回好大程度的生意了!

2003年沙士之後,中央開放自由行措施令香港經濟谷底反彈;此前有曰,自由行訪港高峰已過,昔日舊調難以重彈;不過,重新接納內地客雖未必可發揮當年巨效,但所產生的正面作用還是毋庸置疑、無可爭議。即使是先開放大灣區內地客訪港,參照2018年不過夜客一年在港消費近750億元,這已相當於今年首8月本地零售業銷貨總值2130億元的三成了。試問,這豈不是零售業的強援嗎?為了進一步解救航空業,開放更多其他內地城市旅客來港亦媲美一枚「銀紙彈」。

始終,疫情常態化已是一個無奈的事實。一般預料,疫苗要到明年中才開始普及,意味旅遊業還有超過半年時間要捱;由疫情爆發時的1月至今,旅遊業苦撐10個月後已開始捱不下去,逼近大規模裁員和倒閉的臨界點。不禁要問:多少旅遊業經營者及打工仔,能夠繼續守候到明年中的黎明曙光?一旦旅遊業撐不下去,還勢必引發漣漪效應,其他各行各業也難獨善其身。最近香港卒之放寬了社交距離措施,食肆、酒吧等無疑得享喘息機會,但這卻不代表航空、酒店、主題樂園等亟須旅客的旅遊業,業績可以由紅轉黑、卒之扭虧為盈。

疫情常態化難待「清零」

疫情常態化的另一體現,乃我們難以寄望每日新增確診數字可以長期「清零」。畢竟,世上能夠做到長期「零確診」的地方,堪稱鳳毛麟角,要不就是經濟高度內向或須承受巨大衝擊,要不就是官方公布數字並不可信。再加上,港府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備受杯葛,人所共知,目下香港社會因此仍遺留不少隱性患者,是故連日來本地感染來源不明的個案才會禁之不絕。對於攬炒派來說,或許樂見其「成」,更不排除這是他們拉倒普檢、繼而拉倒重啟旅遊業的原因;然而,站在香港整體利益及市民角度,以上情況固然絕不理想。

有鑑旅遊業正處水深火熱之中,盲目追求完美、堅持等待「清零」才重啟口岸,今時今日既是不切實際,更是不近人情。如前所述,只要有效管控入境人士的輸入病毒風險,甚至連港人外遊回港時亦須攜同獲認可、在當地數日內進行檢測的陰性結果,則香港爆發新一輪輸入性疫情的機會還是基本可控。

事實上,在兩相權衡、兩害取其輕的判斷下,與疫情溫和的地方結成旅遊氣泡並以健康碼配合,所涉風險無疑非常之小,而同一時間,重啟旅遊業對香港經濟特別是旅遊業,刺激作用卻是十分之大──撇開政治因素,純粹理性、務實地思考,究竟應否重啟口岸及推出健康碼?答案絕對呼之欲出。

It's the economy, stupid

人生在世,到底離不開現實。有人認為,防疫應該小心至上,須確保風險歸零才可執行;但務實地言,由搭巴士,到搭飛機,試問意外風險又盡是零嗎?日常生活裏,從來都要折衷,只要風險可控、回報可觀,便已值得去馬。相信人人皆知不應因噎廢食,惟換作政治議題,則往往受文宣影響變得吹毛求疵,認定方案不夠完美就必須反對到底;特別針對內地相關事宜,政治化反對力量則更加厲害,捫心自問這難道不是為反而反?同一迷思,當然也見諸「今日檢測完,明日可染病」之說, 並導致香港迄今仍未擺脫隱性患者的傳播鏈威脅。

實際上,相信沒有多少人真箇不用東江水、不用中國貨,就連黃色經濟圈亦多少用到內地食水和食材;然則,為何卻要矢志不要內地客、堅持抗拒重開內地口岸?說到底,都是政治思維作祟。

必須釐清,旅遊氣泡及健康碼不是專為內地而設,而是普遍適用於全球所有符合客觀條件的地方,亦是拯救香港旅遊業、拯救香港經濟及就業的必然出路。最後,趁現在美國總統大選之熱,不妨套用一句經典之話:應否推出健康碼的重點,不是純政治問題,而是「It's the economy, stupid!」,以至是飯碗會否被打爛、民生有沒有保障的問題!

上一篇借健康碼翻盤 貴客未必臨門

下一篇強制檢測大勢必然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