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看重自我進步靈活調組
聖公會聖本德中學校長

王嵐| 校長訪談

2017年11月6日

聖公會聖本德中學創立於1965年,當時是一間3年制的實用中學,名聖本德實用中學,「至1978年,轉為一間7年制的工業中學,然後至1997年,改名為聖公會聖本德中學。」羅發強校長道出學校建校以來的演變。而在作為工業中學的後期,學校的課程也隨社會變化而漸漸改變,「現在課程已和一般文法中學沒分別。」

進入學校的網站,「關愛校園,愉快成長」8個字即躍現眼前,羅校長強調:「關愛是我們的核心價值。」他也注重給予學生自我提升的機會,部分科目每一次考試後會因應成績再分組,讓同學有機會「升呢」!

記者印象中不少具宗教辦學團體背景的學校,會將關愛的校園文化與宗教結合,羅校長表示:「我們沒有刻意這樣安排,當然,學校一樣會有宗教及倫理科,以及一些宗教活動,但宗教信仰是個人自由選擇,我們只是將基督教中『神愛世人』的精神發揚出來,而不是特別依據一些《聖經》故事來作教誨。」

「我們在教學上的原則是因材施教。」羅校長接着解釋:「例如我們會按同學的成績去分班及分組。」中四至中六級別的學生在上中、英、數及通識課時,每個級別的4班會分成6組上課。「除按同學的程度去分班外,同時實踐了小班教學。」毋庸置疑,按不同程度將同學分班,在老師教學及學生學習上,都能夠有更貼切的安排,而且以小組形式進行,亦可以讓老師更容易提供針對性的照顧。除分班分組,老師更會設計不同程度的教材,「我們稱為分層工作紙。」

成績進步可望調組

不似一般情況下的分班制度,一旦開學時分好班,往後整個學年都只能夠在同一個班別,聖本德的分組是以更靈活彈性的方式進行。「每一次考試過後,老師都會因應同學的成績而進行相應調節。」羅校長補充:「若同學本身在較弱的第三組別,後來成績進步至可適應程度較高的組別,便會安排調組。」他強調,這個安排背後的理念是,希望讓同學明白自我進步的重要,「不要因為自己的基礎不夠好就失去信心。」

「我們很着重老師在課堂教學上的專業發展,而在教師資源上,很大部分集中在如何令學生可以吸收得更好。」如此注重老師的教學,因校內大部分科目都仰賴老師們去設計、編寫教材。「因為要貫徹因材施教,所以我們很多科都會以校本教材去配合教科書。」羅校長續道:「因為有些科目只學教科書上的知識不見得足夠,而又可能有些書的程度對學生來說過深或過淺,這就需要有其他教材的輔助及補充。」中三的通識科更是完全採用老師們設計的校本教材上課,既能更貼合當下的社會議題,也能更靈活配合學生需要。

關愛以外,他再介紹學校另一個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全人教育,即讓學生在各方面都有一個均衡的發展。」鼓勵同學們踴躍參加課外活動,除了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莫大好處,也能擴闊眼界。「我們鼓勵同學不只集中在校內,也要多出去外面參加全港性的活動或比賽。例如戲劇學會去參加校際戲劇節、田徑隊出去參加學界比賽,還有朗誦等等。」他說學校最想推動的是制服團隊和服務團隊,讓同學在服務他人的同時,自己也有所成長,「因為在服務當中,你會學習到很多事情。」

故學校積極鼓勵學生參加社會服務,身體力行實踐「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校訓精神。而服務社會的不僅僅限於女童軍、聖約翰救傷隊、公益少年團、扶輪少年服務隊等的隊伍,「譬如像田徑隊也會參與一些與之相關的服務活動;我們的醒獅隊,除會出去參加學界比賽,也會為老人院或活動開幕等表演。」羅發強校長舉例,聖本德的田徑隊同學接受過裁判訓練,在一些學界大型運動比賽或社區內的小學陸運會等,都能擔當一些工作、任務,提供協助。「同學在渣打馬拉松也幫忙做後援的工作。」

學生兩年交流一次

學校教育學生樂於服務他人,而同學的表現也印證了這種關愛感染力的成功。

「去年我們全校學生的服務總時數達24473小時,而在社會福利署義務工作嘉許計劃中,更有9位同學獲長期服務獎,加上其他獲得金、銀、銅獎的同學,合共160位同學獲得嘉許。」他對同學能有此表現感到相當欣慰。

「其實很多時候學習是需要走出校園,多看多接觸的。所以早在10多年前,我們便開始組織帶同學去境外進行交流。」羅校長憶述:「當時第一次是到北京,由我和一些老師負責帶隊。」那次交流團同行的是旅遊科的老師,行程上與該科內容特別作了一些安排,滲入學科學習的元素。而此後的交流團,學校也貫徹與學科教學結合的宗旨。如上月出發的一個馬來西亞交流團,便是融合了地理、經濟及英文科的聯科活動。

「同學到了馬來西亞,會去參觀一個森林研究所,認識當地的生態,做一些考察;又會去觀摩一些企業,如關於咖啡的生產、銷售等。」

大多數學校的交流團都傾向安排高年級同學參加,「我們發覺低年級同學的機會比較少,所以在3年前開始,每年都特別為全級中一生安排一個交流團。」

去年的中一新生便一起體驗了一趟陽江海上絲綢之路及開平文物保育之旅。在去年,聖本德中學的各個學科便舉辦了約60項參觀、考察等學習活動,而境外考察交流活動也有14次,分別帶領學生到東北三省、上海、廣州、湖北、台灣、南韓等地。

「去年一整年參加過境外交流的學生有400多人。」羅校長坦言:「剛開始辦交流團的時候,我心想:『如果學生在我們學校6年中都能夠參加一次就好了。』到後來,就想:『初中有一次,高中有一次就好啦﹗』這個在幾年前也達成了。」至今天,學校幾乎每位學生約兩年就能夠參加一次交流活動。

40年經歷兩學校

問及羅校長的入行契機,「其實我讀書的時候已經打算做老師了,」他笑着解釋:「因為我小時候在學校的生活很開心,很自然萌生了做老師的想法,所以大學畢業後就沒有作他想,只申請了學校的教師工作。」羅校長的履歷非常純粹,從求學時期至工作生涯,均是在學校,而任教過的學校也只有兩間,「兩間學校都工作了將近20年。」

他任職的首間學校是一間新開的學校,「我覺得很幸運,因為這便有很多機會去學習不同的工作內容。因為學校新,人手少,可以說是辛苦,但其實也是機會。」新紮老師與新開學校同樣充滿可塑性,但挑戰也大。「我以為自己好熟悉校園,因為才剛畢業,而且在中學時也經常負責籌組課外活動,但原來身份角色一轉,卻是兩回事。」談起當時,羅發強校長也不禁莞爾一笑。

他一當上老師就要兼任兩個學科的科主任,更要負責課外活動,「當時的校長問我想做什麼,訓導、輔導、課外活動……我就選了做課外活動主任。」羅校長細說當年慢慢建立起來的回憶:「一開始只有班際活動、比賽,後來發覺需要有社,便成立起四社、學生會等等。」在校內籌劃不同的活動組織外,他更要帶領學生代表學校外出參加比賽。

後來得到當時校長的鼓勵,當了副校長4年的他,便來到聖本德中學出任校長。因有過當副校的經驗,且兩所學校屬同一辦學團體,從工作性質至學校的氣氛等相近,適應上亦較為容易。

「最大的差別是從前做副校,是幫校長的忙,而做校長,便要負責所有決策工作。」羅校長笑一笑接着道:「這就是最大的挑戰。」

 

羅發強小檔案

家庭狀況:已婚、學歷: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碩士

執教科目:中國歷史、興趣:籃球

喜愛作家:金庸、喜愛書籍:《聖經》

座右銘: 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聖公會聖本德中學

成立年份:1965、學生性別:男女

類型:資助、校訓: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學校佔地面積:約2700方米、地址:九龍彩虹邨藍鐘路 11 號

 

 

 

 

撰文:王嵐

[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 校長滿足學生興趣8人開班

下一篇樂善堂王仲銘中學校長 繼續讓學生做課堂主角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