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開辦至今已49年,將迎來50金禧周年紀念活動。從2008年到任至今,劉惠珍校長一直抱有崇高的辦學理念,「希望未來可以多點帶學生出去,讓他們可展示自己才能,同時也可以拓寬眼界。」
藝術能打破種族和語言的界限,促進文化共融。因此學校善用本身擁有多國籍學生的特色,在藝術上展開多項精采活動,如發展「巡遊藝術」,進而推行「綜合藝術劇」。由於在社會種族共融方面不遺餘力,該校曾榮獲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教育獎」(學校組)金獎,以及獲邀於藝術節中擔任表演隊伍。
問及劉惠珍校長關於學校的核心價值,她說:「多元文化就是我們最重視的一個價值,為不同種族的學生提供平等而優質的教育。」該校自2002年開始招收非華語學生,發展至今,非華語學生已超過80%。學生在母語的比例上更傾向以英語為主,而作為一所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小學,既能為非華語學生提供適切的教學,也讓本地學生得到一個更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學校主要科目均以英文教授,但術科如體育、視藝、音樂等,則會以中、英雙語的模式上課。「我們有多達6至7位外籍教師,而且不是只教英文,更會負責任教常識、科學等科目。」主科以英文講授,對本地生的英語訓練也有助益,而體育等課程的「雙語」政策,則是劉校長的文化共融政策策略,「我們希望在這些比較多具體操作、活動的科目中,讓同學接觸多點廣東話。主要以中文上課,但當教到一些重要的專有名詞時,亦會教同學其對應的英文詞彙。」而張副校長亦指:「譬如當學生打籃球時,如果連『入樽』等基本的中文都不懂,便會更難融入本地的生活環境。」
展示成果訓練表達
除幫助非華語學生融入本地文化外,學校亦為本地學生提供豐富的英語環境。劉校長說:「我們每年有一個Presentation Day,讓學生去展示自己在STEAM方面的成果,並向老師、專家以英語解說。」令校長感到欣慰的是,一些平日較文靜的學生,在當天向別人講解時卻變得很自信,「同學的母語不是英文,但卻非常流暢地向別人介紹,而且毫不怕生怯場。」劉校長更分享有家長反映子女在參加活動後,孩子表示希望長大後成為一位科學家。「這真的是最好的教育,不只是教曉學生知識,而是讓他喜歡知識。」
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的學生屬多民族背景,來自英國、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菲律賓等超過12個不同民族。校方深信,藝術是一種國際共通的語言,能打破種族文化界限。他們遂積極透過多元化的綜合藝術活動,啟發學生思維,擴闊藝術視野。此外,更以藝術作為橋樑,讓不同民族的學生互相溝通、學習。學校希望藝術課程不單是教授學生知識和技術,更能藉不同形式的藝術活動,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社區。
由該校學生組成的劇團,近年屢次受邀作公開表演,表現令人讚賞。劉校長說起學校的藝術教育時,興奮地介紹:「我剛來到學校時,很希望將這裏多元文化的特色結合學校優勢,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例如怎樣在學習和相處上,製造更多合作機會,讓大家更融洽呢?」說至此處,劉校長對視覺藝術科的香老師和張副校長的努力讚不絕口:「香Sir和副校對我說想搞巡遊,即參加國泰新春花車巡遊。」
參加國泰新春巡遊
原來巡遊藝術是學校早已發展的一項綜合藝術活動,張副校長直言:「因為一直都有玩,我們就想『不如玩大啲』,去參加新年的花車巡遊。」劉校長亦笑說:「我聽到就說好,支持他們。我對他們說:『我都未試過,我都想試吓﹗』讓我、老師、學生都可以體驗一下。」經過一眾師生傾盡心思製作的巨型花車,伴隨穿上不同民族服飾、一同起舞的學生巡遊。
張副校長憶述:「在巡遊活動前,不同種族的學生會一起創作及排練,從中培養默契。到了表演時,同學更有機會透過與其他隊伍的交流,擴闊自身的眼界。況且現場觀眾很熱情,紛紛主動跟他們揮手和握手,對學生來說,絕對是難能可貴的經驗。」巡遊藝術將巡遊、舞蹈、音樂、雕塑、戲劇等多種藝術活動綜合起來,既訓練學生多方面的藝術技巧,更能讓學生走出課室,接觸社區,與人交流。
然而,這項活動也有限制,張副校長指:「因為巡遊在戶外進行,需要配合天氣,也要預先租借場地,相對上局限了同學參與的機會。我們便將這些藝術元素如唱歌、舞蹈、製作等換個方式去表現,於是便出現了現在的綜合藝術劇。」學校推行戲劇藝術,可謂全方位配合,不只有適逢學校周年的大型戲劇,每年亦安排一年一度的戲劇活動,甚至是以班別為單位,以話劇形式進行的圖書演繹比賽。
撰文:王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