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今起審議修訂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二。中央主導香港選舉制度改革,解決本地政治問題,推動政局好轉︰通過強化選舉委員會職能,吸納各方均衡參與,凝聚共識,達致良政善治,從而有效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
雖然鄧小平早就說不要照搬西方模式,香港九七年前引入的政制改革,實際依循西方理念,回歸以來承接延續,不斷由「泛民」開出要求,特區政府被動回應,愈益捲入泛政治化漩渦。選舉政治被反中亂港分子利用,阻撓施政,以至配合街頭黑暴,破壞社會安定繁榮。
選舉政治劣質化非只在香港,也非始於這兩三年。西方選舉普遍遭受民粹扭曲,被詬病已久,一直未能解決。最矚目的當然是特朗普現象,他雖然不獲連任美國總統,而聲稱自己再勝選,其支持者攻入國會暴亂。
特朗普被指控煽動叛亂,民主黨二度發起彈劾,又被共和黨否決。共和黨大批選民不承認拜登當選總統。兩大黨觀點對立,對重大政治問題如選舉到底誰勝誰負、特朗普是否涉及叛國,即使基本事實真偽也沒有共識,社會嚴重撕裂,違法暴力盛行,種族主義猖獗;流行疫情中的超高死亡人數,反映社會綜合病態。
美國政府沒能力管好國家,為民主做出榜樣,卻在中美對話會上拿香港等中國內政說項。中方即場回應,楊潔篪稱美國無資格居高臨下說中國,王毅稱美方表現反映虛弱。兩人言之有據。就美方實施所謂制裁,楊潔篪說中國人不吃這一套,這也包括為港人抒發了心聲。
有學者認為︰西方民主退化是從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和美國總統列根時候開始的,鼓吹經濟自由化的數十年來,經濟增長所得都歸於最富裕的頂層,基層狀況沒得到改善,貧富差距擴大。輪番政治選舉沒帶來改進,民怨累積,於是民粹主義盛行,造就特朗普一類人物。
政治學者過往多相信市場經濟有利於民主,近期研究則認為也有不利的一面。像偏袒企業和自由經濟的富豪特朗普,其行為表現,便被美國媒體形容為對民主的最大威脅。
歐美以外,先前發生過「顏色革命」的地方,近期紛紛陷入困境。比較研究顯示,發展選舉政治須切合客觀條件,視乎社會存在的體制架構和選民的意識。
香港選舉制度改革的成效,要看今後民眾的訴求能否暢通表達,社會各方能否均衡參與,人才能否公平競爭進入管理架構,權力運用能否得到有效監督。
中央一直強調領導人員要同民眾保持密切聯繫,傾聽民意,保障人民的權益。就是說必須力戒「離地」,一定要「接地氣」,為政者的底氣是從民眾中來。與民眾心意相通,決策辦事以至公開發言,才底氣十足。
前年舉行的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完善制度和推進治理現代化的決定,即重申要防範脫離民眾。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商議了為香港採取行動的關鍵決策。
本月在北京舉行全國兩會期間,審議修改了全國人大組織法,在增設的「總則」裏再強調代表體制要同人民保持密切聯繫,為此修訂完善相應制度。今次全國人大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內容包括發展民主,裏面第58章說到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要緊密聯繫各自群眾。
多個界別的全國組織都吸納了香港成員,當中有人將加入選舉委員會。期望這些新委員能繼續緊貼所屬基層界別,真正反映市民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