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2月20日

張總 毋枉管

日本在大蕭條中崛起

1913年至1938年間的25年,中國人的處境是「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必死亡」,歸復戰國時代,但同期日本則是引人注目地日益強大起來,不過日本也不是一帆風順,也有通貨膨脹的現象,1919年也發生過「米騷動」,銀行系統也發生倒閉風潮。

1930年後,歐洲恢復了生產,紡織戰,商船和其他商品的競爭也來了。日本的中小企有如21世紀一樣,遭受由中國、台灣、朝鮮半島進口的穀物的壓力。

而1930年是美國大蕭條年代,美國的紡織品需求消失了,日本的政客又如何想呢?最大的誘惑當然是征服中國的東北,不單勝利,更在經濟上得益巨大。

日本對中國和馬來西亞的生鐵和礦石的需求激增,日本在狂熱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下,追求「經濟安全」成為最大的藉口,1937年日本向中國發動七七事變。

實際上,日本在1938年,經濟上不僅變得比意大利強大,其製造業和工業生產指數都已超過法國,所以西方歷史學家總結認為:日本軍人如果在1937年不向中國發動七七事變,如果不在1941年發動更具災難性的珍珠港事變,引發太平洋戰爭,日本也許不必等到1960年代中期才在GDP上超過英國,白白浪費了許多生命、許多財產,結下許多恩怨情仇。

日本的第二個循環,在1945年就因為兩枚原子彈而終止了,但日本似乎並未在第二個循環的基礎上思索,軍費螺旋上升,由1931年的31%,升至1938年的70%,害苦了日本!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