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2月3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比特蛻變 資本引線

近年出席大小場合,話題幾乎都離不開比特幣(Bitcoin)。筆者首次接觸這種虛擬貨幣,是在棕櫚泉一個黃金論壇演講環節之後,3位精神奕奕的大學生提着攝錄機,希望訪問我對比特幣的看法。見我一臉茫然,他們就以福音傳教士般的口吻,大數比特幣的好處,說這貨幣如何拯救世人,免受聯儲局的弊政所害。

自此,我就跟年輕同事雷伊(Worth Wray)及Mauldin Economics團隊一同對比特幣進行深入研究,訪問悲觀者、熱衷者,還有看好比特幣前景而押上數千萬美元的投資者。本周專欄由雷伊執筆,簡介我們至今的研究得着,深入回顧歷史,亦緊貼最新發展,更揭示比特幣未來方向。比特幣充滿爭議,正好引領大家深思未來貨幣的真義。

下文作者為Mauldin Economics首席策略師雷伊:

2013年7月與John Mauldin共事前,筆者在休斯敦一家管理資產180億美元的基金公司工作,擔任投資組合策略師。在近5年時間裏,筆者有幸參與每個投資決定,同時,亦有機會向財經界老行尊多多學習。

從他們身上,筆者不僅學會投資心得,亦培養出對新興趨勢的思考觸覺,至今受用匪淺。影響筆者至深的良師之一,是資產管理公司Morgan Creek Capital Management創辦人兼投資總監尤斯科(Mark Yusko)。尤斯科跑遍全世界,每天接觸的人和事不計其數,如何去蕪存菁,他自成一套準則:

聽過一次的事物會記住,聽到第二次就寫下來,聽到第三次就採取行動。

某個主意不斷重複出現,甚至當經驗老到且控制大筆資本的投資者也被說服了,不一定代表大家也要買進,但卻是做功課的時候。關於比特幣,筆者早應做功課,可幸為時未晚……

不法勾當交易首選

比特幣體系最精妙之處在於「區塊鏈」(blockchain),基本上是一本由全世界共通分享的特大數簿,比特幣網絡誕生以來每項交易都記錄在案。當兩名用戶進行交易,網絡就會公告天下,新交易自動形成「區塊」入賬,區塊鏈因而不斷膨脹。

當筆者首次聽到比特幣,幾乎完全不將之放在心上。在筆者眼中,比特幣只是一群電腦怪傑的鬼主意,他們技術能力高超,想要擾亂環球金融系統,但對金融運作卻一無所知,想法亦欠周詳。

互聯網流傳,現實世界首宗比特幣交易發生於2010年5月18日,由美國電腦程式員豪涅茨(Laszlo Hanyecz)與他在比特幣論壇認識的另一名比特幣癡促成,是一次越洋交易。豪涅茨當時出價1萬比特幣,看誰願意幫他訂購薄餅;一名英國網友答應,打長途電話到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Jacksonville)Papa John's薄餅店落單,換取當時僅值25美元的1萬比特幣。以今天的兌換率,1萬比特幣現值接近380萬美元。

大概1年後,筆者再次聽聞比特幣的消息。雖然作為交易媒介,比特幣叫人興趣大增,但看來過不了監管一關。每枚比特幣價值由豪涅茨買薄餅時的0.0025美元,升值至2011年初接近30美元,既因為這種虛擬貨幣已成為比特幣社群中的實質交易依據,亦因為網絡內各式不見得光的勾當,亦首選以比特幣進行交易。

非牟利組織維基解密(WikiLeaks)於2010年底向公眾披露大量美國外交電文,令當局大為尷尬。為此,美國政府對維基解密及其創辦人阿桑奇(Julian Assange)進行金融封殺,美國銀行、Visa、萬事達(Mastercard)、PayPal及Western Union拒絕傳送捐款,維基解密惟有接受比特幣捐助。

比特幣價格徐徐攀升之際,網上黑市絲路(Silk Road)2011年初成立,進一步振興比特幣交易。絲路網站上違禁毒品及假證件一應俱存,但只接受比特幣交易。

絲路交易蒸蒸日上之下,比特幣社群亦進一步擴大,除了電腦怪傑,還有唯恐天下不亂的黑客,以及隱姓埋名的毒品拆家,希望利用比特幣繞過金融體系,逃避法眼。對於個別自由主義者及無政府主義者而言,比特幣則是抗衡當時量化寬鬆政策的投資,是對抗腐敗政府的明智賭注。

人心惶惶幣值高昂

不過,大部分投資者當時對比特幣並不在意,直至2013年3月16日才突然改觀。當時,塞浦路斯爆發銀行危機,影響所及,南歐存戶亦爭相提走資金。

比特幣一大特質再次發揚光大:由於可以繞過傳統銀行體系,突破官方資本管制,每當前路茫茫、人心惶惶之際,比特幣價值就會被推高。

一旦銀行倒閉潮蔓延歐洲,比特幣資產可以輕易調到國外,毋須取道擠得水洩不通的金融體系,此所以至2013年4月9日,比特幣價格升至230美元高位。

比特幣成為新聞話題,筆者亦不得不多加注意,第3次被迫思考這種虛擬貨幣的潛力。我當時以為,比特幣價格大漲將引來政府打壓,大有機會令這個試驗計劃遭到取締,於是繼續把比特幣商機拋諸腦後,結果再跌眼鏡。

正當中國「經濟奇迹」開始展露嚴重裂痕之際,中央電視台播出有關比特幣的紀錄片。突然間,中國信貸市場風起雲湧,比環球金融危機時更加波動,比特幣需求則錄得歷來最大升勢。中國投資者爭購比特幣,一方面同樣為了繞過傳統銀行體系,另一方面則因為當地可供投資的金融資產相當有限。至2013年11月底,中國國內的比特幣需求排山倒海,以致比特幣中國(BTC China)一躍成為全球最大比特幣交易平台,每天交投量超過10萬枚。

中國出手阻資本外流

中國存戶熱烈追捧之下,比特幣價格由87美元升至1000美元以上。不過好景不常,中國、印度、台灣及泰國等新興市場中央銀行,漸漸意識到比特幣興起的威脅,尤其當美國正逐步收緊貨幣政策之下,或將令資本流戲劇性地轉向。

儘管中國人民銀行沒有明確禁止持有比特幣或相關採礦活動,但卻在2013年12月發表聲明,指出比特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不能亦不應當作貨幣在市場上流通。雖沒有宣之於口,但人行的意思彰彰明甚,就是中國存戶可利用比特幣,繞過當局實施以久的資本管制措施。假如中國投資者繼續追捧比特幣,一旦出現恐慌,大量資本就可能一下子流走。即使相安無事,資金亦可短暫停靠海外,等待好時機才回歸祖國,享有一如外資的優勢。

禍不單行,正當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分別於2013年12月及2014年1月採取行動打擊比特幣之際,2月又流言四起,盛傳全球最大比特幣交易所Mt. Gox受黑客攻擊,屬客戶所有、總值超過4.6億美元的比特幣被盜走。

連番打擊之下,比特幣價格由2013年12初的接近1200美元,跌至2014年4月的360美元以下,跌幅高達70%【圖1】。

此時,筆者才開始正視比特幣。

今年參加John Mauldin協辦的年度策略投資會議(Strategic Investment Conference),筆者在一場晚宴上聽罷《環球宏觀投資者》(Global Macro Investor)一書作者帕爾(Raoul Pal)的真知灼見,對比特幣全面改觀。他解釋,比特幣可以改變金融面貌,作用或一如互聯網之於商貿及通訊,而且可能很快見效,尤其一旦央行及政府未能妥善處理下一波世界經濟低潮,以致當前緊密連繫且高度槓桿化的金融體系受到衝擊。即使情況沒那麼極端,比特幣亦可能在不知不覺間,漸漸取代現行金融體系數十年來所建基的支付系統。

為了解比特幣今後發展,筆者拜會了比特幣投資信託(Bitcoin Investment Trust)創辦人西爾伯特(Barry Silbert),他堪稱業內最活躍的風險資本家之一,透過比特幣商機公司(Bitcoin Opportunity Corp)入股超過30家比特幣相關公司,對比特幣及相關生意孤注一擲。

普及化五個階段

他相信,比特幣2009年至2014年間斷斷續續的升勢只是開始,一旦華爾街繼承矽谷的主導角色,這個虛擬付款體系的發展或會進入重要拐點。西爾伯特認為,比特幣普及可分為以下5個階段:

1.實驗階段(2009年至2010年)

比特幣沒有實質價值,黑客及開發商利用開放源碼自由發揮,比特幣的交易功能仍處於實驗階段。

2.早期採用者階段(2011年至2013年)

絲路被查封後媒體大事報道比特幣,投資者及資本家的興趣因而與日俱增,第一代比特幣相關公司(如交易所、商戶付款處理公司、錢包供應商)應運而生,不良管理掩蓋不了發展潛力。

3.風險資本階段(2013年至今)

世界級風險資本公司開始投資比特幣公司,步伐比早期互聯網尤有過之。2013年,風險資本公司對比特幣相關生意的投資額超過9000萬美元,2014年總額預料增至超過3億美元。相比之下,1995年互聯網相關生意吸引的投資額只有2.5億美元。

4. 華爾街階段(2015年?)

機構投資者、銀行及經紀商開始把資金調到比特幣,價格及交易量齊升,再加上衍生品應運而生,催化比特幣的零售投資需求,廣為散戶接受。

5. 環球消費者採納階段(?)

這個階段有3個條件:一、企業繼續創新,讓消費者更輕易買入、持有及花費比特幣;二、交易量大幅增加,以致大型商戶也接受比特幣付款;三、在上述兩個條件配合下,公眾對比特幣的認識愈來愈深。

假如西爾伯特所料不差,比特幣能否持續壯大,有賴以下因素:一、華爾街資金流入,深化比特幣的交投量,並加快相關對沖工具的發展;二、技術持續革新,提升比特幣保安及方便易用程度;三、成為商戶廣為接受的交易媒介;四、公眾認識大大提高。

隨着時間過去,不少投資者意識到Mt. Gox保安出現漏洞,或比特幣失竊事件頻生,並非因為比特幣設計出問題,而是交易所及錢包供應商保安不足,其實是商業手法不良的問題。Mt. Gox倒閉並沒有曝露比特幣任何設計瑕疵,反而揭示業界亟須提升管理質素,同時亦帶出改善比特幣不同服務的種種商機。

【圖2】所示,截至2014年第3季,流入比特幣相關業務的風險資本投資,全年估計超過2.9億美元。相比之下,1995年投入互聯網的風險資本只有2.5億美元。

圍繞比特幣的種種增長行業不僅吸引真金白銀垂青,現實中的商戶亦開始接受比特幣付款。截至2013年第3季,接受比特幣付款的8大企業,每年總收入超過850億美元,當中包括戴爾(Dell)【表】。

比特幣價格或會繼續大幅波動,未來或不再以現時的模式存在,但相關基礎技術不會隨之消失。

下文為John Mauldin的結語:

若問到了2050年,紙幣會否仍然是主要交易媒介,筆者可以斬釘截鐵,斷言否定。我同時相信,扮演主要交易媒介角色的不大可能是法定貨幣,但會是比特幣嗎?依筆者猜想,那不會是現時形式的比特幣,而是演化後的版本。

比特幣神秘創辦人中本聰電腦技術高超,但對經濟交易不甚了了。他(或她或他們)試圖創製電子黃金,某程度來說是把科技與金錢混淆了,克服當前貨幣體系缺陷之心固然可敬,但身處現體制之下難免當局者迷。新一輩比特幣開發商可望跳出框框,發掘無窮無盡的可能。只要明白金錢不過是資訊,建立貨幣的目的不外乎提供最穩定的基礎,讓資訊傳遞,金錢的概念自會徹底改變。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

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極具參考價值。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三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