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1月21日

管理新思維

社會使命:企業成功的動力

統籌:冼日明(中大市場學系教授)

陳志輝(中大EMBA課程主任)

主持:冼日明、高家玉、李靜宜

嘉賓:張瑞霖(香港社會創業論壇主席)、

吳詠琛(Green Monday業務發展總監)

整理:冼日明、謝冠東

冼:冼日明  李:李靜宜      高:高家玉  張:張瑞霖       吳:吳詠琛

 

冼: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說,企業存在的使命之一就是賺取利潤,虧損就等同浪費社會資源。然而,企業不應只顧盈利,漠視貧富不均、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社會問題。

李:要解決社會問題,政府責無旁貸。不少慈善團體亦會為社會出一份力。

黑暗中對話體會全新溝通方式

冼:慈善機構為解決社會問題而成立,營運資金多來自贊助和捐款,不會參與市場直接競爭。不過,近年已有不少牟利機構開始倡議企業社會責任,透過有效運用部分利潤,協助解決社會問題。

除此之外,解決社會問題為目標的社會企業也應運而生。它們能聚焦於社會問題,運用創意,以有別於傳統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根源。社會使命可以是驅動企業邁向成功的動力,即使不是社企,普遍的牟利機構亦可從中汲取精華,增強競爭力。

李:Patrick(張瑞霖),當初你為何會有意發展社企?

張:發展社企是個全球趨勢,世界各地的人(尤其是年輕人)都想找出生命和工作的意義。我也一直在思考怎樣運用30年的商業經驗,令世界變得更美好,後來發現用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的確更為有效,因為可以自行籌措資金,又能聚集社會上的有心人。適逢黑暗中對話的德國創辦人來港舉辦講座,我有緣認識了他,便將他的理念帶到香港。

冼:黑暗中對話有什麼使命?

張:失明朋友在職場競爭中處於劣勢,往往只能找到簡單的工作,黑暗中對話的創辦人卻看出他們的優勢。要是把他們跟視力正常的人關在黑暗的房間,他們就比任何人都有能力。循這個方向,他構思出三種商業模式。第一是體驗館,參加者身處一個完全漆黑的地方75分鐘,做各種日常生活會做的事情。我們每年大概有五萬人參加。第二是針對行政管理人員舉辦的工作坊,我們每年會舉辦四至五百個工作坊。第三是具有社會意義的娛樂活動,如黑暗中晚餐等。

高:在企業培訓方面,你們有何獨特的地方?

張:許多參加者都詫異,失明人士如何能助自己領悟到不同的管理境界。當你失去了視覺,只能用聽覺,你會不停留意自己有沒有細心聆聽。在這個全新的環境,傳統的溝通辦法不再有效,人們必須拋開包袱,構想新的合作方式,並作出反思。

冼:我們慣用五官認識世界,了解身邊的人和事,卻沒想過這樣的認識其實非常表面。當我們不再用舊有的方法認識世界,反而用心去了解自己,了解別人,這樣的溝通就會更深入。

張:體驗館也改變了社會視殘疾人士為弱者的觀念。兩年前有失明同事跟我說,黑暗中對話改變了很多參觀者對強者和弱者的看法,令他們明白人各有所長,可共同建設和諧的共融社會,那可納入我們的使命。

冼:你們起初只計劃幫助失明人士就業,但結果卻達到更高層次的社會共融。我最近在看一本名為《閱讀的力量》的書,當中提到台灣清華大學教授李家同的一句話,令我感觸良多。他說:「這個世界多幾個頂尖的人真的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有愛心,如果多一位有愛心的人,就會變得不一樣。」Patrick的例子令我想到,每天有不少人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努力工作,為自己的成就打拼,但追求的可能只是金錢回報,然而社會其實更需要的是有愛心的人。

李:社會企業要有商業成就才能持續營運。黑暗中對話能牟利嗎?

張:我們現在有42名全職員工,其中約16名是失明或失聰人士,我們不但沒有動用政府資源,更能為員工提供收入。但更重要的是他們能愉快工作,發現自己不是弱者,有能力改變社會,是社會的積極參與者。我清楚記得有次他們驕傲地走來跟我說,他們終於也可幫助他人。

素食減碳利環保

冼:Jenny(吳詠琛),你們的社企叫「無綠不歡星期一(Green Monday)」,這名字有什麼特別含義?

吳:我們是一個綠色生活平台,環保原來靠一張嘴就能做到。全球暖化的第一元兇是畜牧業,根據去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數據,全球14.5%的碳排放量來自畜牧,但所有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總和只是13%。粗略來說,吃一塊牛排相等於由紅磡駕車至屯門。

冼:為什麼畜牧業對環境的影響如此巨大?

吳:牛的碳排放量最高。牠有四個胃,在消化食物時會排放甲烷,這氣體比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果還要強23倍。紐西蘭會按照牛隻數目多寡徵收甲烷稅。聯合國推廣素食已很多年,因為素食不僅有助解決全球暖化,還可紓緩糧食危機。我們亦要留意畜牧業還會消耗極多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環境負荷甚大。

冼:我們的確不能不斷消耗地球的資源。為什麼不將Green Monday推廣至其他日子?

吳:我們的口號是「Baby Steps to Go Green」,希望降低門檻,不會對大眾構成壓力。星期一是一星期的開始,正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星期一也是培養新習慣的好日子。

李:過去只有長者在齋期茹素,但學生和白領人士如今卻視素食為潮流。你如何令年輕人接受素食呢?

吳:市場推廣非常重要。素食在中國社會向來帶有宗教意味,我們刻意去宗教化,朝年輕化、潮流化的方向進發,例如舉辦烹飪比賽Green Mondate「綠色約會」,邀請了紅星劉心悠擔任大使,參賽者可以為她烹調愛心素食。

在小朋友方面,我們與逾600所中小學接觸,覆蓋了香港90%的學校,其午膳供應商每逢星期一都會推廣素食餐。這兩年來的努力也頗有成果,在2014年3月我們委託顧問公司Ipsos進行相同的調查,每周最少吃素一天的香港人已有23%之多。

高:你們在短短兩年間就由一人社企發展到有21名員工,你認為Green Monday背後的成功要素是什麼?

吳:我們創新的方法是採用雙引擎策略;第一個引擎是以教育去推廣素食,第二個引擎是增加供應。因為我們推廣素食,增加食客需求後,就要同時增加供應才能配合。我們向許多餐廳提供免費諮詢和建議,鼓勵他們推出素食菜單,並為他們宣傳。我們可說是同時創造需求和供應。

社會使命對企業助益

李:接下來總結一下社會使命如何成為企業成功的推動力。

張:商界要理解現今社會已轉變,包括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和價值觀。企業形象若較佳,即使其產品售價較高消費者也會樂於選購。這不但能吸引消費者,也有助吸納人才。因為愈是人才,他們就愈重視生命和工作意義,因此企業需要融入社企的元素。

吳:Green Monday融會了不同階層人士,包括名人、傳媒、商家和學校,我們的重點是如何凝聚不同的力量,將綠色意念推得更闊更廣。我們亦經常說這是個「多贏」的平台,企業邀請我們進行推廣,即可實踐環保,同時又能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對企業員工也有益處。

冼:我以管理大師米高.波特(Michael Porter)的理論作結。他近年提出了「共享價值」這個概念,指企業除了牟利外,也應考慮協助解決社會問題。以前企業只要取悅消費者,擊敗競爭對手就能提高盈利,但現在社企可以因應社會需要創造相應的社會價值,解決社會問題,並同時通過這個過程來提升盈利及競爭力,他們不需依靠政府資金,因為他們也有競爭力,有生存空間。社會使命原來可以是驅動企業邁向成功的動力,這很值得一般企業從中借鏡。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