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10月6日

溫天納 納論神州

滬港通會否無法登場

筆者在10月份(本期)《信報月刊》以「假如滬港通本月無法登場」為題,撰寫了一篇專稿,作為假設性的議題,探討「滬港通」推出的時間表若出現延誤,市場將出現何種變化及衍生什麼問題?

近日,在香港多變的環境下,這個原本看似並不存在的議題,非常不幸地突然成為市場熱話,文章備受內地關注,不斷有內地與香港的朋友好奇地請教筆者,為何自己會在9月中旬下筆時就能準繩地預視10月市場的氣氛?

10月可準時開通

各位有興趣的讀者,大家不妨可直接參考《信報月刊》相關內容。文章標題雖如此,筆者倒是認為「滬港通」仍將在10月內準時登場,始終「滬港通」並非單純中央送大禮予特區這麽簡單,此政策為國策,為中央政府在內地資本市場作出優化改革的重要部署,而這改革更是內地金融改革極為關鍵的一個部分,金融改革能否成功,將影響內地經濟結構性改革順利的執行。故此,「滬港通」是迫切需要全力推動的國策,並非單純香港特區內的事務。香港需要處理的,就是全面配合,無縫對接。

國慶黃金周過後,A股將在10月8日恢復買賣,屆時內地將需要進行最後的滬港聯網實盤類比測試,投資者開通交易許可權,市場風險揭示和規則宣傳等等準備工作。香港同樣需要處理好相關的銜接工作,此外,兩地監管機構也需要給予投資市場充分時間作籌備,雖無正式確定,但 10月27日(周一)推出「滬港通」估計為重要的「死線」。目前,內地雖然仍在國慶假期當中,不過上海交易所早已要求內地證券商於10月6日前必須完成用於生產的技術系統部署和準備工作。10月10日前後,「滬港通」交易細節、規則、配套,以及所有目前尚未擬清的交易、稅務、外滙等等問題,須由兩地監管機構作出正式公告。

「滬港通」作為國策,筆者認為,若推出的時間真的出現延誤,無可避免地,對內地及香港股市將做成極大的短線心理衝擊。故此,任何延誤理應不予允許。近日,有業內人事估計若香港整體環境未能配合,「滬港通」有可能延遲啓動,筆者預期可能性不大。此外,按香港監管機構所言,市場基建及運作已準備就緒,尚欠的就是如何衡量市場整體準備情況,以決定「滬港通」開通時間。筆者認為最終正式推出的日期,即將由中央政府拍板確定。

其實,香港股市中近半市值來自內地企業,企業的盈利理應不受香港經濟發展影響,因此企業的長線投資價值並不會出現重大變化。當然,筆者認為「滬港通」作為中國金融改革下極為關鍵的里程碑,整個流程與操作存在一定的複雜性,在衝時間表的同時,同樣不可以出亂子。

觀察以往香港進行市場改革的例子,若以「創業板」為例,大家會留意到,當年在推出前,也需要數年的時間籌備。無可置疑的是,就算以香港的「高效率」向前推進,「滬港通」的啓動時間僅需半年,看似的確十分緊迫,能做到的確是一項奇迹,既然目前已在最後的關頭,一切實在不容有失。

筆者相信「滬港通」10月登場並無懸念,不過若真的出現延誤,投資者該如何自處?有沒有歷史教訓供大家參考,7年前的市場就提供了一個較為極端但頗具參考價值的解答,當時市場氣氛與目前有少許相似。2007年8月20日,國家外滙管理局發布《開展境內個人直接投資境外證券市場試點方案》後,中國銀行天津分行擬推出的個人投資港股業務。國家外滙管理局宣佈了「港股直通車」計劃,立刻引發恒生指數大升。

正當指數沖向歷史頂點之際,港股迎來阿里巴巴(已私有化),投資者情緒陷入瘋狂。在數天的公開發售期內,凍結資金高達4500億港元,超額認購逾257倍。在國際配售方面,阿里巴巴吸引了14000億港元的認購,逾千機構投資者參與,超額認購186倍。新股一開始交易,股價就飆升3倍,成交量龐大,差點拖垮交易系統。可惜,好景不長,「港股直通車」並無啓動,一年後更迎來了環球金融海嘯,港股暴跌超過五成,阿里巴巴市值損失逾200億美元,從2007年11月30日的高點暴跌91%,至2008年10月28日的低位。

現在情況當然有別於當時,「滬港通」啓動勢在必行,而阿里巴巴並無來港,選擇遠赴美國,上述的情景,發生的機會近乎是零。不過,作為反面教材,依然發人深省。

登陸港A股受關注

筆者在「納論神州」欄目中,曾多次提到港股近月的波動,看似提醒投資者未來多變的投資環境。特別是在未來,在「滬港通」正式操作後,A股及內地投資者將成為香港投資市場的重要一部分,屆時將會有568家A股「新股」一夜之間登陸港交所(00388),對香港投資者而言,將帶來史無前例的挑戰。

內地投資者也將成為香港市場的一部分,「喜小」、「喜差」、「喜新」作為內地奇特的投資策略也將慢慢滲入香港投資者的骨髓中,市場或將充滿無盡的短線策略,投資者能否致富?可能就需要多做功課,多了解國情。

作為總結,筆者再談老調,不少投資者都曾預期港股未來將如何受惠,可是,在整個中國資本市場,甚至是國際市場上,更多投資者的焦點乃放在即將登陸香港市場的568家A股,也就是「滬港通」下的「北向交易」。 按筆者與內地及國際投資機構近月的溝通及討論,目前投資者對A股市場的興趣遠遠大於內地投資者對港股的興趣。若然,A股交易在香港「活」起來,慢慢將成為香港主流的投資產品,更多資金將流入內地。在「滬港通」下,港股會否加速邊緣化,或能自強不息,實在有待市場的關注。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