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9月29日

溫天納 納論神州

0.85%A股投資者 滬港通多大作為

0.85%代表了什麽?就是粗略代表了可以投資港股的內地A股個人投資者數目。

若無懸念,「滬港通」理論上最快可在10月13日(周一)起航,而最晚則不應遲於10月27日(周一),按香港以往證券上市的慣例,至少需要兩到三星期的提前交易買賣通知。

因內地有十一黃金周假期的時間差,10月1日至10月7日為公衆假期,在目前局限下,在10月27日啟動較為可行,而最終交易細則有可能在黃金周後,由內地及香港監管機構聯合作出公告。

參考內地情況,上交所要求內地券商於10月6日前必須完成用於生產的技術系統部署和準備工作。操作上,港股交易最快能啓動的時間看似依然是10月13日。

時間表開始明朗化,不過資金量方面則依然未明。在「滬港通」下,可參與投資港股的內地投資者為數非常少,參考上交易所發言人早前的說話,符合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餘額不得低於人民幣50萬元的內地個人投資者,佔A股總賬戶數,衹有0.85%。更甚的是,按筆者與內地金融機構的溝通,這0.85%裏面只有少數人有興趣買港股。

短期內難成氣候

如此看來,「滬港通」並不可能分流A股的資金來港,即使投資港股的額度2500億元人民幣在極短時間內全數用完,其實也只是佔上海證券市值不到2%,再加每日額度限制,短期而言內地投資者赴港投資難成氣候。

若果「滬港通」開通後,投資A股蔚然成風,投資港股卻門庭冷落,這可不是投資市場希望見到的情況,該怎辦?參考上交所上周發布的《滬港通試點辦法》,突然出現若干修改,呈現教人頗為意外的突破,當中刪除了徵求意見稿中關於「港股通」禁止融資融券(即孖展和沽空)條文,明確「港股通」融資融券相關事宜「另行規定」,「港股通」當中的融資融券的業務或許將獲得悉放。此外,在徵求意見稿中未被允許的「滬港通」配股,也在《試點辦法》中得到了原則支持,內地投資者亦可能有機會在未來按中國證監會規定,參與港股供股及新股認購,為日後在香港融資活動帶來新的資金來源。不過,有了槓桿操作,是否就有足夠力量,扭轉相關0.85%內地投資者的心意?實在有待觀察了。

此外,目前在港上市的內銀及內險股對比A股均存有溢價,內地投資者肯定不感興趣,就算感興趣都會是進行「沽空」,沽空及孖展受惠的股份主要還是藍籌股,反而在「喜新、喜小、喜差」的情緒下,內地投資者對不在「滬港通」投資名單內的香港上市的細價股,反而深感興趣,導致近月香港的細價股、殼股被瘋狂熱炒。

政策是雙向的,投資A股的香港投資者,同樣可透過香港券商沽空指定股份,亦可以參與配股。屆時QFII、RQFII以及「滬港通」將會並肩而行,三管齊下全方位進攻A股。不少朋友問筆者,「滬港通」當中的滬股通,看似彈性最大,最有潛力,表面上亦遠較QFII及RQFII受優勢,投資者會否棄QFII及RQFII而去。

可是,當大家再深入看,「滬股通」只是包含了上證180、上證380以及A+H股,而且還有整體額度限制以及每天額度限制,制約的確不少,由於目前仍在探索階段,未來在交易系統上的挑戰仍有待量化及面對。

「滬港通」與QFII、QDII及RQFII等制度並沒有衝突,也不會存在架空這些制度的可能性,上交所解釋,因為QFII機構可來自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滬港通」則限於在內地或香港證券賬戶的投資者;QDII機構可投資境外各主要證券市場,「滬港通」業務則僅限於A股及港股。最重要的是QFII及QDII針對機構投資者,「滬港通」則准許個人投資者參與。

在長遠的未來,筆者不排除,在終極的「滬港通」時間表裏,內地所有A股將全面開放予國際投資者,而且額度也將全面開放。不過,在目前情況,「滬港通」受制多多,無可否認,筆者認為QFII與RQFII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在QFII及RQFII產品當中,RQFII下的A股 ETF近月更持續大受歡迎,成為市場熱點。

ETF實際為交易所買賣基金,基金可在交易所直接買,主要追蹤不同市場的權重指數,目前成為市場熱點的是追蹤內地A股的指數基金。此外,ETF亦有分為實物ETF或合成ETF。實物A股 ETF主要透過RQFII實度直接投資於A股市場,直接追蹤相關指數的表現,當中並不牽涉衍生工具或交易對手的風險因素。而合成A股ETF,僅為金融衍生工具,不能直接投資於A股市場,需要透過交易對手進行交易,達致模仿相關指數的效果。

在過去幾個月,不少熱錢流入香港,當中明顯見到資金流進A 股ETF板塊,無可否認,這與「滬港通」有密切的關聯。在9月初,恒生指數一度攀上25362.98的高位,這是自2008年6月年以來,6年多的新高。刺激港股的因素,並非驕人的經濟數據,更非利率因素。相反,9月份出台的內地經濟數據遠低過市場預期,而在美國聯邦儲備局議息會議後,提前加息的預期更不斷升溫,客觀環境並不特別配合當時的升市,無可否認,市場上揚的主要驅動力同樣是「滬港通」。

A股ETF仍備受追捧

當中,海外資金早前之目的就是在香港上市的A股ETF,看似持續為「滬港通」的投資進行部署。不少新推出的A股ETF產品獲得淨申購,數目可觀,資金淨流入的趨勢數月也沒有改變過。有趣的是,在滬港通宣布前,金融機構手握RQFII額度,市場卻苦無需求,產品難以銷售,發行商獨坐愁城。

現在不但只實物ETF受到追捧,連A股合成ETF也吸引了不少資金的流入。筆者認為A股ETF備受追捧,吸引資金淨申購,而ETF的市價更較單位的資產淨值出現溢價,反映出不少國際投資者看好A股市場的未來走勢。縱使短期波動難免,但是不改投資者的長線部署。

按筆者與內地及國際投資機構近月的溝通及討論,目前投資者對A股市場的興趣遠遠大於內地投資者對港股的興趣。若然,A股交易在香港「活」起來,慢慢將成為香港主流的投資產品,吸引更多資金的投入。

由於內地股市估值或將見底,而在「滬港通」下,資金流入A股的趨勢更為明顯,預期不少投資者將透過機制找低估值的A股。在「滬港通」正式啟動前,實際資金流向難以確定,不少同業意見存在分歧,估計不少投資將繼續運用A股ETF提前部署。「滬港通」並不包括深圳上市的股份,但為回避風險,避免過於集中在上海A股,不少A股ETF涵蓋了滬深權重指數,能對沖過於集中的風險。此外,更有一些宏觀中國概念的ETF也包括了在境外上市的中國龍頭企業,對分散風險,更具作用。在「滬港通」開通後,一系列的ETF產品依然具備吸引力。

筆者認為,「滬港通」開通後,A股ETF價值尚存,不過投資者在投資A股ETF的時後,必須留意追蹤目的以及組成結構,更重要的是需要審視相關ETF發行商的經驗及能力,甚至是相關產品在市場的流動性是否足夠,若僅是個別A股ETF產品受歡迎,而其他的多數受到冷落的話,也會導致整體板塊成交稀少,屆時買賣差價將會擴寬,對投資者的買賣定必產生不利的影響。

平心而論,ETF產品在香港起步較慢,市場深度及廣度有待成熟,若然未來ETF的發展未能與時並進,投資者將會棄ETF而投向滬港通,這對市場多元化的發展未必有利。

資深投資銀行家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