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8月13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媒企「清門戶」 報業問吉凶

8月12日,周二。《主場新聞》結業,坊間議論紛紛。本報副社長陳景祥7月28日於「信報論壇」發表的文章,標題開宗明義:《惜主場新聞 問網媒吉凶》。網媒吉凶難料,惟印刷媒體的命運卻寫在牆上。

過去一周,美國發生三宗跟報業「生死攸關」的大新聞。以報紙起家、其後擴展至電視的三大媒體集團——Gannett、The Tribune Co.和E.W. Scripps——先後宣布分拆印刷出版業務,以便集中資源拓展廣播和數碼領域。換句話說,向來電子、印刷雙線經營的傳媒綜合企業,不約而同作出這樣的決定:把傳統印刷業務「逐出家門」,今後各行各路!

在商言商合情合理

好聽,這叫自負盈虧;難聽,分拆等於任其自生自滅,像「過期報紙」一樣扔掉。三大媒企「清理門戶」非但不令人意外,且有點姍姍來遲。傳媒大亨梅鐸的新聞集團以至時代華納,早就作出類似行動,把印刷業務剝離母體。做生意尤其上市生意,股東利益至高無上;互聯網普及化後,印刷媒體「前途似咁」人盡皆見,電視市場雖不見得順風順水,惟相對報紙畢竟較能與時俱進;分拆印刷業務、整合資源開拓出路更佳的生意,在商言商不僅無可厚非,且合情合理。

本港報業經營艱苦,作為行內人,老畢清楚不過。然而,報紙愈做愈縮乃環球趨勢,美國報業公會數據便顯示,1940年全美有1878份報章,今天剩下1427份(已比老畢想像中多)。2005年,美國報紙營業額合共602億美元(歷來最高),今時今日已下跌三分一以上。

生意難做,裁員瘦身在所不免。與1989年高峰期相比,美國報業員工總數萎縮三分一。在鐘擺的另一端,以專業形式運作的新聞網站和社交媒體多如雨後春筍,訪客不絕之餘,還為新聞行業創造了數以千計新職位。然而,網媒往往「好睇唔好食」,靠什麼賺錢仍在摸索階段。從【附圖】可見,美國報紙廣告收益過去十年固然急劇下滑,但低基數起步的數碼媒體,金融海嘯後廣告收益增長亦明顯不及海嘯前,可見網媒同樣難做。

分手何須找藉口

對港人來說,分拆印刷業務的三大美媒,當以Gannett名頭最響。那主要由於集團旗艦報章《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在香港擁有一定的讀者群,於美國本土更是發行量數一數二的全國性報章。Gannett年報顯示,廣播業務佔集團營業額三成,盈利貢獻卻高達六成。反觀出版業務,盈利貢獻遠遜廣播業務不在話下,來自印刷媒體的營業額,2006年以來更乏寸進。

這並非Gannett獨有,這個年頭,報業哪個不叫苦連天?然而,作為一個「分手」的藉口,有什麼比十年原地踏步、何日恢復增長望天打卦更合理?單是「釋放非印刷業務股東價值」,已足以把報紙逐出門牆。

看到這裏,大家會否得出分拆是報業棺材上最後一根釘的結論?這樣想絕對合乎邏輯,惟世事往往出乎意料,分拆到底是媒企把連累家族的「敗家仔」趕走,抑或報紙獨立運作反能擺脫枷鎖海闊天空,不妨拭目以待。老畢認為,有兩點值得討論:

一、作為傳媒王國一部分,報紙長期處於弱勢經營的局面。「睇晒成個集團」的揸弗人為了廣告和必須每季公布的業績,按照客戶和股東口味意願,對編輯方針作出程度不一的干預,是很難避免的事。分拆雖等於要求印刷媒體自負盈虧(自生自滅?),惟卻同時令報紙徹底擺脫傳媒王國最上層的羈絆,一些依附母體時不敢想不敢做的嘗試,獨立運作後卻有橫空出世的自由。這未必救得了報紙,但死馬未嘗不能當活馬醫,不變卻是末路一條。

分拆vs私有化

二、報紙雖是「夕陽行業」,惟有興趣買份報紙過過癮的超級富豪大有人在。亞馬遜老闆貝佐斯(Jeff Bezos)去年斥資2.5億美元收購《華盛頓郵報》,不正是新鮮滾熱辣的例子?分拆後的出版機構將以獨立形式掛牌,繼續在股市買賣。作為一盤生意,閣下也許認定報紙無所作為。可是,樂意「泵水」支持營運,並給予從業員時間摸索出路的富豪,肯定比你想像中多。報紙私有化,不也是一個不錯的炒作概念?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