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6月18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科技騰飛 淘盡巨企

多年來,幸得本欄讀者多多包容,筆者得以探討各式各樣的話題。在筆者看來,世界正處於變革時代(Age of Transformation),林林總總的變化將於電光火石之間同時(在歷史長河中,10年光景算得上「同時」)出現。屆時,社會架構、投資組合,以至個人前程都會徹底改變。本欄今期就圍繞變革時代,探討未來兩大趨勢。

無論是一盤生意還是整個社會,如未能與時並進、適應不同變革趨勢,定必會被歷史遺棄,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在歷史及商管著作中,類似的失敗例子成千上萬。筆者相信,我們正身處於關鍵的變革時期,假如忽略身邊的種種變化,不僅投資組合會大受打擊,閣下經營的生意亦將岌岌可危。

下文探討的兩大趨勢,本欄讀者都不會陌生。筆者預見的第一個變革趨勢,在於世界各地政府愈來愈力不從心,無法一一兌現對國民的所有承諾。近年,不少發達國家先後出現類似問題,例如在上世紀90年代初,加拿大及瑞典均因為債台高築,被迫調整社會福利承諾。

筆者相信,歐洲各國、日本及中國的相關挑戰愈來愈嚴峻;兩三年後,美國相信亦將面對相同煩惱。儘管每個國家應付危機的對策各有不同,但福利危機勢將嚴重衝擊社會架構及經濟,受影響更不止個別國家,全世界亦將受到波及。總體而言,筆者相信,逐步浮現的福利承擔危機,無論規模及影響力都比2008年的信貸危機有過之而無不及。

儘管各國危機肇因看來不盡相同,但問題大致上源於政府無力一方面支付應許的退休及醫療福利,一方面履行其他公共責任。債務勢將「合理化」(說穿了即違約賴賬),承諾亦難免作出調整,過程叫人痛苦莫名。

福利不支 賴債可期

歐洲政府正逐步走向破產,然後,人所共知的債務臨界時刻就會不約而同突然爆發。債市將乘勢造反,利率一飛沖天,政府亦將無力履行還款責任。日本政府為求在大限將至前力挽狂瀾,推出史上最驚人的量化寬鬆計劃,並以貨幣貶值作為主要應對手段。美國目前尚有時間解決自身問題,但倘若福利計劃不進行結構改革,定將步歐洲及其他國家的後塵。

除了日本,各國最終將採取哪種對策,外界仍在熱烈爭議;但各國坐以待斃愈久,剩下來的選擇只會更具災難性。假如認為希臘(還有西班牙、意大利或葡萄牙)的問題已經解決,肯定沒留意時事。希臘顯然會再次違約賴債,只因為所謂的「解決辦法」至今只令上述國家步入全面經濟衰退;假如法國及德國被迫糾正各自及相互的不平衡問題,情況將會如何?有關調整行動勢將改變消費模式,並嚴重打擊資金流向及環球貨物流動。

經濟轉變破浪而來,當然不至於世界末日,世人無論如何也會撐過去。只是如何為自身、家庭,以至所經營的業務因應危機作出部署,將大大影響危機過後閣下的境況。

如能未雨綢繆,自能乘風破浪,履險如夷,關鍵在於運用自身資源及機智,減少對政府的倚賴。假如要倚賴政府接濟補貼,生活境況恐怕並不樂觀。

對於來勢洶洶的變革洪流,多數人會故意置之不理。畢竟,君不見歐洲債券息率低處未算低嗎?信不信由你,法國及西班牙債券孳息目前正處於1700年代以來的低位。債市發出的訊息,不就是一切安好嗎?假如日本大難臨頭,何解日圓滙價沒有跌至一文不值的地步?美國財赤漸次萎縮,政府開支實際上亦逐級而下。所有問題似乎已迎刃而解。

倚賴政府 境況堪虞

不過,筆者所指出的問題,不會在本周浮現。無論是2008年的信貸危機,美國經濟對上兩次的衰退,還是歐洲危機,金融市場都未能及早預警,即使距離危機爆發僅數個月前依然不聞不問。當世界末日沒有一如預測般出現(過去10年極盡悲觀能事的預測比比皆是),世人似乎就會放下戒心,忽視收入必須大於支出的基本運算原則,懶理即使在低息環境,負債仍舊會複合膨脹的現實。

相比起上述種種負面處境,筆者接着探討的第二大變革趨勢就樂觀得多,那正是各式各樣新科技一日千里的發展趨勢。若說人類智慧的創造力正與政府的破壞力互相競賽,其實並不誇張。到底人類智慧創造的財富及價值,取得的生活模式改善程度,是否抵得住政府破壞財富及生活模式的程度?

儘管互聯網及電腦的作用顯而易見,但筆者所指出的是多種目前毫不起眼的科技,將由現在緩慢得令人沮喪的發展步伐,突然平地一聲雷地冒起,成為翻天覆地的力量。情況就好比蒸氣機、電力、汽車及電訊,經過數十年默默經營後同時登場一樣。

手機、無線互聯網、人工智能及自動化、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先進機械人、自動汽車、先進能源勘探技術、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先進物料、日新月異的生物科技革命、納米科技,甚至電子貨幣(如比特幣〔Bitcoin〕等),若以曲線代表上述新科技的發展趨勢,則各技術當前已接近拐點,即將進入突飛猛進的發展階段。在未來10至20年間,上述各個範疇將呈現指數式(exponential)演進。

筆者想像的轉變,並非功能更完備的手機、電動車或幾項新治療法這麼簡單,而是整個生產機制,以至人類經濟及社會生活的根本架構,亦將面臨翻天覆地的改變。

創造破壞 痛益並存

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形容,資本主義是「周而復始的創造性破壞暴風」。美國南美以美大學商學院環球市場與自由中心總監考克斯(W. Michael Cox),以及該中心駐校作家阿爾姆(Richard Alm)一篇關於創造性破壞的論文佳作,點出舊有行業壽終正寢、新行業應運而生的弔詭之處:

社會要受益於創造性破壞,就不得不接受個別人士的處境將比以前更糟糕,不單短期而言,更可能永遠如此。另一方面,當局若試圖保住職位或落後行業,務求紓減創造性破壞較殘酷的影響,只會打亂進步過程,導致經濟停滯不前,社會衰落。熊彼得這個歷久不衰的術語正好提醒大家,資本主義帶來的痛苦及裨益,是不可分割的。假如現存秩序不推倒重來,創造新行業的過程就無法邁步向前。

運輸工具是創造性破壞的鮮活例子,可見推陳出新的作用如何驚天動地又生生不息。隨着19世紀出現蒸氣動力,鐵路熱潮席捲美國各地,市場因而擴大,運輸成本下降,新行業冒起,數百萬新職位湧現。

到下個世紀初,內燃機為汽車的發展鋪路。新企業應運而生,務求讓駕車文化在美國遍地開花;在1920年代,美國汽車製造商的數目一度超過260家。汽車革命的作用猶如漣漪般擴散,帶動石油、旅遊、娛樂、零售等其他行業發展。汽車大行其道之後,飛機又接踵而來,帶動另一波新行業及職位冒起。

百年巨企 僅剩5家

汽車與飛機取代馬匹及騾子,美國人自然獲益良多;但一切創造的背後都難免帶來破壞。每種新運輸工具的出現,都會大大衝擊現存行業及職位。在1900年馬車代步的高峰期,美國馬車及馬具製造業聘用10.9萬人;1910年,從事鐵匠的美國人達23.8萬;時至今日,這類工種大致上已被淘汰。鐵路一度把運河及其他運輸模式比下去,但最終不敵汽車、長途貨車及飛機的挑戰。1920年,鐵路養活了210萬美國人,反觀今天的數字卻不到20萬。

閣下從事的工作也許屬「鐵飯碗」,可以無驚無險過渡至美好新未來,但閣下的股票投資卻未必一樣順風順水。企業同樣難逃破壞與再生的命運:1917年美國最大100家上市公司之中,今天仍能躋身百大者只剩5家。1970年的百大企業之中,一半到了2000年已經落榜。

由顧問公司Innosight總監福斯特(Richard Foster)編製的圖表可見,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企業的平均「上榜」壽命,1960年為60年左右,今天已大減至15至20年【圖】。換句話說,每兩周左右就有1隻標指成分股被換掉。

鑑於標指代表了美國最大企業,成分股更迭之勢意味着每年有25家大企業,跟不上其他同儕的增長步伐,或被其他企業的增長勢頭趕過,甚或倒閉或被其他企業併購,以致名落孫山。總體而言,假如閣下投資標普500指數,即意味投資組合中最少一成企業幾乎可以肯定屬明日黃花。

影視租賃公司百視達(Blockbuster)未能覺察世界變遷,結果被串流媒體服務商Netflix淘汰。日後,懂得與時並進及只懂固步自封的企業勢將壁壘分明;在變革時代,單憑往績及近期利潤趨勢,實不足以衡量企業的優劣高低。

變革大潮之下,沒有行業可以獨善其身。未來10年內,太陽能技術將發展至成本可與化石燃料匹敵的地步。目前,太陽能業每年增長30%,反觀太陽能佔美國能源耗用比例只有1%而已。然而,只要保持目前的複合增長步伐,再過20年,太陽能的佔比就可望攀升至近100%。把太陽能發電板鋪設於車道上可行嗎?也許可行;新電池及儲電系統當然不可少,而有關技術已指日可待。屆時,令堂押注的穩當公用股又將何去何從?

在中國,建築商利用3D打印技術,一天之內就能「興建」一伙3000方呎的房子;有公司計劃今年秋天,打印一輛有20個活動部件的汽車,採用的先進物料比鋼及鋁更堅硬。以為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可屹立不倒嗎?新無線系統的競爭其實相當殘酷,Facebook與Google均正研發新技術,以高空汽球及續航力持久的太陽能無人飛機,在6.5萬呎高空提供覆蓋全球的Wi-Fi網絡,有報道估計,只要4萬個類似的發射器就能完成任務。至於Netflix亦面對Hulu及其他對手的挑戰。

人工智能及機械人功能之強勁更令人難以置信。人工智能一直被視為雷聲大、雨點小的科技代表,但到了今天,技術已愈趨成熟,未來6年內可望投入主流應用。

長命百歲 所費不菲

不妨想像一下20年後的光景。今天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電腦及通訊裝置,屆時將變成什麼模樣,實在難以想像,但相信會相當小巧,可以穿戴,功能則較目前強勁100萬倍。想像接通雲端上數以百計的專家系統,任何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如此一來,解決生活或業務上的種種問題,關鍵只在於發問問題的想像力有多豐富(以及付諸行動的努力)。人類亦將可指揮一眾人工智能專家攜手合作,制訂有效又新穎的解決辦法。科技互相結合亦將蔚然成風。

生物科技突破,對人類生命的影響尤其重大。人類雖未至能長生不老,但今天威脅性命的各種疾病,他朝將不再為患。我們只會愈來愈老,但可以借助科技修復不少衰老帶來的破壞。總之,就要作好長命百歲的準備,日後需要養老的資金亦將超乎想像。

筆者可以想像,不少讀者會擺出不以為然的樣子,認為上述情景20年內(甚至30年或40年)都不會出現,深信科技不會真的「一日千里」。有此想法,無非受制於「人類」(Homo sapiens)固有的思考模式,以為未來事物會循着舊日的軌迹線性發展。根據摩爾定律(Moore's law),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兩年就會增加1倍左右(而晶片價格則會日趨廉宜)。不過,太陽能科技及基因定序(genome sequencing)等行業正呈指數式演進,相比之下,摩爾定律顯得慢吞吞。假如指數式演進繼續發揮作用,則未來20年的變化,將比過去100年還要劇烈。

思想上進 晉理性人

順帶一提,投資科技公司的一大風險,不在於目標企業未能研製出新穎時髦的技術、把對手打個落花流水,而在於新加入的競爭者不僅技術更勝一籌,成本亦更加廉宜,讓閣下投資的公司「未出閘先脫腳」。由此可見,即使押注的科技正確,一樣可以輸錢收場。

面對轉變愈來愈急速的未來,大部分人還沒有心理準備,自會感到不知所措。要做到與時並進,唯一方法就是別理會腦袋內的原始思考部分,克服「改變是壞事」的心態;運用大腦前庭作出理性觀察,選擇進步的道路。一如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s)進化為人類一樣,大家最少在思想上也要力求上進,成為「理性人」(Homo rationalis)。

上述兩大趨勢發揮作用之下,我們的投資、經營的業務,以至私人生活定將徹底改變。環球經濟如何步調蹣跚固然要充分掌握,財務報表及政府報告詳加閱讀之餘,各國央行的一舉一動亦須了解得一清二楚,亦要把研究及分析心得轉化為精明靈活的投資部署。只知科技將帶來更美好的轉變並不足夠,太早行動與太遲行動一樣,無濟於事兼且白費心機。

本欄日後將繼續與讀者一同深入探討,像拼圖遊戲一樣破解不同現象的關聯脈絡。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

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極具參考價值。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John Mauldin 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逢周三在《信報》及信報網站www.hkej.com刊出。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