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4月18日

郝承林 價值物語

懷抱天下

假日文章,談一些投資以外的題目。複利(Compound Interest)不單止能應用在投資上,用在其他地方亦可。1997年香港回歸時,新加坡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不過是香港的一半多一點。17年下來,大家都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和08年的金融海嘯,其間新加坡每年GDP的增長約為6.9%,而香港則約為3.3%。兩地增長率每年相差3.6%,好像不多,但17年滾存下來,輕微的差異便讓新加坡在2012年趕過香港【表】。

新加坡在金融風暴和九一一事件(2001年)受到的衝擊,甚至比香港還要大。沙士過後,當香港沉醉於高單位數增長之時,新加坡早已連年錄得雙位數增長。在我們受惠自由行,藥房、金舖開到成行成市的時候,我們有沒有錯過一些更長遠的發展機會?當我們沉醉於港交所(388)集資金額全球第一、港口吞吐量全球第一,而自以為是世界金融中心的時候,我們又有沒有留意到世界在發生什麼?

新加坡GDP超越香港

以GDP而論,今天香港在亞洲四小龍中已敬陪末座。再這樣下去,再過5、6年真的難望新加坡項背。新加坡和我們一樣缺乏先天資源,更沒有中國作後盾,還要兼顧國防開支。17年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兩地發展差別這麼大?

其中之一,也許就是移民政策的不同。

21世紀是人才的世界,競爭的關鍵在於滙聚更多人才。新加坡在過去17年,便增加了超過200萬人口,從300多萬增至現在的540萬。不但鼓勵中產生育,還着力吸引海外人才,和引入低技術新移民。專業人士可創造更多職位,低技術工人則有助解放本地的勞動力(就像本港輸入菲傭解放婦女勞動力一樣)。

現時社會輿論,多是針對新移民的不滿情緒發洩。政府說了多年的吸引國際人才,成效彰不彰顯?長期勞工緊張的建築業和護理行業,在輸入外勞問題上又是不是太保守?我們需要的其實是吸引人才的政策、視野和胸襟。

今又試問,除金融業外,香港又有沒有別的產業?

不重創新科技吸人才

早前看過一個訪問。說根據政府資料,香港從事創新科技產業的約有3萬人,以本港約360萬就業人口計,即大約每1萬人中便有83人從事創新科技。但根據國際權威統計,在其他高科技產業成績顯著的地區,如以色列,每1萬人中便有140人從事相關行業,美國是85人,新加坡則是32人,香港在同類統計中根本沒有排名。到底香港從事創新科技的人才中,有多少是科學家和科技人員?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又能否和上述地區同日而語?香港的政策和環境,能否吸引相關人才來推動創新科技發展?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要成為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或是國際級大城市,煩請港府官員們真的努力想想,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國際人才來港。

近年社會上不滿聲音漸多,但在愈來愈全球化的今天,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又豈會不獲各國珍而視之。但一切的先決條件,是本身的財政獨立、能力素養以及視野胸襟的提升。

放假都睇《信報》,說明你對財富和知識的渴求,日子有功(「一萬小時法則」?),應該不難成為能懷抱天下的國際人才。

[email protected]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