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4年3月10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Multi-bagger美網銀 「雙馬」進軍布強陣

3月9日,周日。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出席兩會期間,就「餘額寶」向客戶提供的高回報發表意見:「幾千元存款放在銀行,活期利率0.35%;放在『餘額寶』,回報6%。這5%以上的差距乘以5000億元人民幣,規模就是250億。馬雲的努力,讓250億本來屬於銀行的錢分給了大家。」

郭氏這番話一針見血,阿里巴巴的「餘額寶」、騰訊(700)的「理財通」以至其他網上金融平台,既向客戶提供存款利率無法比擬的回報(「餘額寶」、「理財通」回報見【圖1】),在資金提取上又擁有活期存款一樣的靈活性,網上理財產品的存在,某程度上為長期於中國金融體制中處於弱勢的存款戶,提供了一個擺脫「金融抑壓」(financial repression)的途徑。

「餘額寶」面世未足一年,同類理財賬戶推出時日更短。然而,「餘額寶」誕生僅三百天,吸資已接近5000億元人民幣,當中約三成在今年首兩個月吸納。整體而言,從銀行「過戶」至網上金融平台的存款,佔國營銀行74.2萬億元消費者存款規模略超1%。在內地龐大存款基礎上,1%已相當於7500億,當中每3元約有2元存進「餘額寶」。

資金分配權之爭

對銀行來說,愈來愈多存戶選擇網上平台,流失的不僅僅是存款,更重要的是資金分配權從銀行向互聯網企業轉移,此消彼長,長遠必將動搖銀行的根本。為保江山,傳統銀行不敢怠慢,紛紛加入網上金融戰場,工行(1398)「現金寶」升級、民生(1988)「如意寶」整裝待發,都是傳統銀行嚴防「後園失火」不得不打的保衞戰。

銀行與網商之爭,不僅在於對存款的搶奪,作為銀行的重要資金來源,存戶積蓄拐個彎進入網商營運的平台,身份即由銀行存款人(depositors),變為像同業一樣的拆貸方/交易對手(lenders/counterparties)。那是由於「餘額寶」、「理財通」等產品的資產配置,大部分投向銀行協議一類貨幣工具,透過利率批發市場較高的收益,確保平台用戶得享零售市場無法提供的優厚回報。

換句話說,經過這一兜一轉,銀行非但失去對投入網商懷抱的那部分資金的分配權,高度依賴同業市場、存款基礎薄弱的中小型銀行,更要為獲得原屬它們的存款的使用權,付出遠高於昔日的資金成本。老畢想來想去,針對傳統銀行的處境,沒有比「賠了夫人又折兵」這句老話更貼切的形容了。

擺脫金融抑壓

諸「寶」(網上理財賬戶)未來的增長速度,除了取決於銀行能否有效迎戰外,監管機構會否加強對網上平台設限,亦是關鍵因素。諸「寶」吸金的兩大法寶是回報高和提款靈活性強,監管機構日後若提高貨幣市場基金的最低準備金要求,網上平台便大有可能被迫降低向客戶提供的投資收益,即若回報不減,也未必能繼續容許賬戶持有人隨時調動資金。這二大殺着威力一旦減弱,網商在金融領域的競爭力必然受損,吸資速度不如當下勢所難免。不過,那是以後方要考慮的是;眼前所見,網商與銀行的攻防戰如火如荼,好戲尚在後頭。

中國設有外滙管制,股市「得啖笑」,較富裕的民眾有房地產這個選擇,惟老百姓大都只能無奈地把錢放進銀行,在國企、央企「奉旨」享受低融資成本的前提下,銀行要維持可觀息差,犧牲小存戶利益「天經地義」。這種不公現象能否隨着內地利率逐步市場化而得到改善,尚待時間證明。然而,迄今為止,「餘額寶」、「理財通」等網上平台,一方面為時刻面臨「水緊」的中小型銀行提供急需的流動性,另一方面則為長期面對金融抑壓的小存戶提供不錯的資金出路,好處顯然多於壞處。阿里巴巴、騰訊等一線網企進一步拓展網上理財業務,今後會否涉足利率批發/貨幣市場以外的高風險領域,從而影響資產質素和兌付能力,將成為諸「寶」的一大考驗,但單看眼前,這種足以締造雙贏的金融創新,發展前途仍無可限量。

美國金融市場遠較中國自由,民眾投資選擇亦遠較內地多,但海嘯後聯儲局為了讓銀行重獲厚利,透過超低息政策人為壓抑利率。論金融抑壓之赤裸裸,中美不相伯仲。

去年5月底,老畢曾向讀者推介1999年創辦、基地設於加州聖迭戈的網銀控股(Bank of Internet Holding,納斯特上市代號BOFI)。這家網銀過去幾年吸資速度大增,存款規模穩步上揚。究其原因,與資金從傳統銀行投向網銀、存戶自求多福大有關係。單就這一點來看,美國的網銀跟中國的網上理財平台,異曲同工殊途同歸。

老畢上次寫BOFI時,公司股價不足40美元,上周五此股收報101.35美元,不足十個月翻了1.5番。與2009年初水平比較,BOFI股價五年間漲了20倍以上【圖2】。

BOFI五年升20倍

就像「餘額寶」、「理財通」一樣,BOFI的商業模式立足於互聯網為營運商帶來的成本優勢。BOFI員工不過百人,辦事處只有一個。這個小小的團隊,就在聖迭戈一個辦公室向全美五十州四萬餘零售客戶提供服務。

BOFI從事的雖為與傳統銀行一樣的存貸業務,但一無分行二無龐大員工基礎,對客戶的吸引力來自遠勝傳統銀行的儲蓄利率和貨幣基金回報。

讀者若有留意滙控(005)本月初公布的2013年業績,當能發現滙控過去三年裁員4萬兼出售/關閉多達六十項非核心業務,惟顯示每1元營業額需要多少開支產生的成本效益比(cost-efficiency ratio),去年高達59.6%,超過集團所訂的55%左右水平(比率愈低顯示成本效益愈理想)。這等於說,滙控近年雖大刀闊斧炒人和結束無利可圖的業務,但成本效益始終無法達標,可見大型銀行的商業模式,對資源分配有先天性的限制。

BOFI最新財務報表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三個月,成本效益比為39.89%;截至12月31日的六個月則為40.59%。

銀行成本效益比中成本一項,並未計入利息支出;換句話說,滙控一類龐然大物非利息開支浩繁,令銀行沒有太大空間增強存款利率的競爭力。BOFI、「餘額寶」一類網銀或網上理財平台,非利息支出相對傳統銀行微不足道,令它們可以利用省回來的錢回饋客戶,只要能有效控制資產/貸款質素,用戶建立起信心後,網銀/理財平台在吸資上便會無往不利,股價何愁不一路向北?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