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3年10月3日

陳志邦 商管啟示

創新企業怎能突出重圍?

本來沒有人幹的生意一下子有許多新公司幾乎同時間投入市場,常常是受到外國成功例子的啟發。然而,更多時候,大家面臨激烈的競爭環境,不得不加快投資的速度來佔領市場分額,例如投入更多的宣傳費用,加速產品改良的開展周期。但市場往往無法同時養活這麼多公司,令殘酷的汰弱留強生存定律加劇進行,而實際上,這些未確定的新市場可能甚至連一間企業都無法支持。筆者在這裏分享最近三年內香港的三個行業的故事,大家可以自行判斷他們的未來發展。

(一)體驗禮物(Experience Gift)

「體驗禮物」即禮物並不是一件實物,而是獲贈者可以憑票換取一個體驗,如:跳傘、巧克力班、攝影班、按摩、航海和潛水等等。送一份有心思的體驗禮物,一份能讓收到的人感到驚喜的禮物或是對於所渴望的經歷或從未想過的冒險,可謂禮輕情意重。商業機構若將「體驗禮物」送贈客戶也算別具一格。

這個商業模式在外國早已盛行,如瑞典的「Live it」和英國的「Red Box」,他們也成為了被模仿的對象。香港原本並不存在這樣的服務,大約三、四年前,在短短時間內出現了五間公司爭奪這一個市場。他們是「Live it」、「Spoilt」、 「Redpacket」、 「TaDa! 」及「VIPBox」,各有各的特色和背景,有引入外資的,有引入外國同類型公司作合作夥伴的,有純網上訂購的,有在零售點銷售的等等,各顯神通。

這麼新的市場,存在很多不明朗因素。結果在一兩年間便發生了合併及倒閉的情況,現在仍有至少兩間在營運,尚算穩定但未能說市場已經獲得確定。

(二)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

在過去18個月內,「共同工作空間」這一行業由無變有,目前據筆者所知已至少有七間企業:Cocoon、The Good lab、The Hive、Retrospot、Innovation Lab、WYND及Hong Kong commons。「共同工作空間」的概念是提供一個商業場地,讓多間規模較小的新創公司以廉價租用不固定辦公空間(也有予設房間的模式),座位也是彈性分配。租用者自由出入,共享其他設施如會議室、複印機、茶水間、接待處等,最適合人數不多的創業公司以彈性及低成本來辦公。

這種模式在國外已有成功的例子,例如美國的「Plug and Play Tech Centre」,雖然商業模式不盡相同。而香港本地的企業則設法發展出特色和差異性以便與對手競爭,有針對設計師為對象的,有以社會企業為目標的,有的憑藉完善的設施勝人一籌並組織許多相關的公開項目,務求為租客增值。

然而這些客戶群的忠誠度一般都不高而且對價格敏感,若陷入減價戰,對市場內各個經營公司都將造成非常大的傷害。他們此刻正處於激烈競爭期,市場到底有多大,可以容納多少營運者,實在是個未知數。

(三)網上眾籌平台Crowd Funding Platform

網上眾籌平台的成功例子包括美國的Kickstarter和Indiegogo。用戶分為支持者(投資者或預購者)和概念提供者(產品或服務),通過這個平台,提出概念的人可以嘗試向網上的廣大用戶群籌集資金作為資本或作預售產品的訂金。

有別於一般向投資者伸手討錢的過程,概念提供者利用高效率的網絡平台,可以很容易地接觸到龐大的潛在支持者,向一大群人每人討一個小額度的錢,集腋成裘,比向數量有限且要求非常高的投資者籌資容易得多,而網民們也樂於參與一些也許是將來驚世駭俗的發明,這個平台因此頗受小公司及網民歡迎。

最近香港便至少冒起了三家,他們是Fringebacker、Colony88及StartupSmart,其中StartupSmart是為創業公司改良模式以達到增值目的,再協助尋找投資者,定位有點不同。

集資作為一種投資形式是受到政府監管的,這部分的運作尚有待明確,作為預售則相對簡單。這個行業還未成熟,商業模式仍在演進中,說不定還有其他的公司將會參與到混戰之中,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應如何看待這種模仿別人的成功商業模式創業的形式呢?一方面,大家都是參照着外國成功例子來做,一般來說進入市場的門檻很低,時間也相近,企業的產品或服務亦大同小異,要冒着同時與多家競爭者硬拼的風險,難以突圍而出。但另一方面,這些企業的商業模式卻是建基於在海外成功的例子,在中國已有很多「首抄襲者」獲得了空前成功,當中的營運環節是成功關鍵,而放諸香港的市場又如何?

創業的新公司在這樣的情況下要競爭和求生可以怎麼做呢?筆者有幾點建議。

第一,必須要知己知彼,經常留意市場的情況,特別是競爭對手的動作。

第二,要做好成本控制,大多數公司在創業階段,收入比較不確定,面對各個競爭對手的搶奪,自己的市場推廣很難確保有效,而支出成本卻是比較有能力管控。做好成本控制,才有機會打贏長久戰。

第三,公司在創業階段常常會面對一個兩難困境,應該爭取盈利還是市場規模?一般情況下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愈來愈多的投資者建議創業公司應該先做到公司有真正的盈利,確定了良好有效的商業模式,再盡快穩固及爭取市場分額。

假若先追逐市場分額則需要有很大的投資支持,如果商業模式繼續維持虧損,將會加速消耗資金。有些行業必須以較大的客戶量來攤分固定成本,那麼在盈利和市場規模上取得平衡就尤為重要,這雖然不一定是金科玉律,但對於大部分的公司來說仍是十分管用。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榮譽項目總監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