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2年9月26日

陸挺

莫干山回來話改革

9月中旬的浙江德清莫干山頂,秋高氣爽,桂花飄香。1984年9月在此召開的全國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討論會被譽為「經濟改革思想史的開創性事件」。這個史稱「莫干山會議」的研討會不僅使一批經濟學家脫穎而出,走上歷史舞台,也為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提供了諸如價格雙軌制等重要思路。

二十八年之後,國家發改委再次召集70位左右中青年學者及幾位當年參加第一次莫干山會議的前輩相會於莫干山,力圖重現昔日風采,為日益強盛但前途艱險的中國再度問計獻策。我有幸獲邀,幾天的激烈討論讓我獲益匪淺,在此將在莫干山的所思所得記錄下來,同諸位探討。

首先要說的是兩次莫干山會議的背景有巨大差別。始自1978年的改革開放已有三十餘年。改革始於農村土地承包到戶,立竿見影,短短幾年間中國農業產量飛速增長;受此鼓舞,八十年代中期改革開始向城市及計劃經濟的核心推進。與此同時,文革之後國門初開,思想理論界百廢待興,全國上下求知若渴。第一次莫干山會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中青年骨幹發起,並受到當時主要領導關注乃至派人參與的。

經濟高速增長帶來弊病

時至今日,世易時移。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成就斐然,毋須贅言。從1980到2010年,中國經濟維持了三十年的平均10%的高速經濟增長,中國經濟總量在2009年位居世界第二,工業生產更躍居全球第一。但高速增長的勢頭顯然不可維持,目前GDP增長已經降至8%以下。

過去高增長帶來的各種弊病充分暴露,表現在貧富差距過大,環境成本過高,投資效率低下;資本、信貸和資源的價格仍被過度監管和壟斷所扭曲。政府權力過大,缺乏有效的約束監督,腐敗蔓延;社會階層固化,權貴資本勢力快速上升,國有企業愈發強勢,沒有權貴背景的民營企業的生存愈發艱難。

莫干山上,我深深感受到有理想的知識階層對目前中國局勢憂慮重重。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石曉敏的話來講,現在的局面是「底層不穩、中層失落、上層失控」。幾乎所有的與會者都認為改革迫在眉睫,不改革不僅不能維持中國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甚至會導致官民矛盾加劇和社會問題惡化,最終導致社會動盪。

就這次莫干山會議的成果而言,在大方向上與會者很容易取得共識,但目標過於多元,具體細節上深度不夠,缺乏實際可操作性。改革的大方向上,與會者大都認為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阻力來自既得利益集團。

政治、行政和社會體制改革是當前和今後改革的關鍵;換句話說,今天的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頂層設計是目前改革的核心。會議上真正爭論的焦點在於改革的細節、路徑和方案設計。正因為此,試圖在一個較為學術的會議上由中青年學者提出可操作性有突破性的改革方案的可能性非常之小。

相比而言,八十年代中期人們對於改革也有普遍的共識,但改革方向比較簡單,主要就是讓市場和價格發揮更大的作用;當今的改革目標多元,涉及政治社會經濟體制的方方面面。八十年代中期的改革阻力主要來自不同的理念,當今改革的阻力主要是固化的各類利益集團。

八十年代的改革可以用雙軌制等辦法照顧到特殊歷史背景下國有體系中的既得利益者;今天的中國,利益集團的特權財富未必來自合法途徑,因此很難用類似雙軌制等辦法在維護既得利益集團權益的同時推進改革。

以財稅司法改革推動政改

從會議本身來講,文革十年動亂造成理論知識界的空白,所以自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代大學生研究生有超出前輩的視野,風雲際會,能夠在1984年莫干山會議上提出讓最高領導人認為「極有參考價值」的觀點。二十八年後的中國,人才濟濟,中青年,尤其是學院派青年學者,在知識、視野和實踐方面已經沒有什麼優勢。因此,寄希望於此次莫干山會議能有第一次莫干山會議的歷史影響是不切實際的。

儘管如此,這次莫干山會議的與會者在司法、財稅、金融、收入分配、城市化和土地制度方面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觀點。其中我覺得最有亮點的,是通過財稅和司法改革這兩個切入口來限制公權從而推動政改。研討會在城市化和土地制度方面有很多爭論,我個人認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在土改基礎上的戶籍制度改革,可以作為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以財政改革為突破口來推動政改,應是這次莫干山會議的一個重要共識。可以說,當今中國社會的腐敗和分配不公問題都和財政體制有關。目前國內很多地方政府尚未推行財務和預算公開,即使公開,也存在諸如收入統計不正確和支出科目太籠統等種種問題,很難起到監督政府的作用。

參加過第一次莫干山會議的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故地重遊,在此次莫干山會議上,強調決策層可以把財政公開,尤其是支出信息和預算透明度的提高,作為突破口,以此帶動預算體制改革和其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此過程中擴大公民的政治參與,並加強相關制度建設,包括人大審議預算制度權力的完善,從而以這種漸進的路徑來切入政改。

以司法改革作為政改切入點是另一個在莫干山上獲得較多肯定的觀點,也和這幾年主流憲政學者的意見相符。按照知名學者賀衛方和徐昕所提交這次會議的論文,政改是深化改革的關鍵,法治改革是成本最低的政改切入點,法治改革以司法改革為核心,司法改革的關鍵是司法獨立,而司法獨立關鍵在於解決司法與黨的關係。在現有體制下司法改革應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但黨對司法的領導主要體現為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

土地緊缺限制城市擴張

在經濟體制改革上,如果說要找到一個能夠順應民心,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促進社會公義和縮小貧富差距最佳切入點,我認為一定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我看來,在中國以打破戶籍制度來推進城市化的改革途徑只是一些學者的清談,中國目前城市化的主要障礙不是僵硬的戶籍制度,而是落後的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制度。

在過去三十年裏,中國經歷了高速的工業化但大為滯後的城市化,從而造成了2.5億農民工和其中1.5億的流動農民工。一方面,農村人口向城市轉化時,大量鄉村用地尤其是宅基地空置而造成嚴重資源浪費。因為不能將農村土地包括宅基地置換成可交易資產,農民沒有原始積累,很難購買城市住宅從而獲得戶籍。另一方面,中國糧食進口已達全國糧食消費的10%,而且這個比例在過去五年中以每年一個百分點速度上升,所以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正因為此,由於土地緊缺,城市每年擴張的速度受嚴格限制,造成過高的城市房價,從而也限制了農民通過購房移居城市取得戶籍的通道。最後,由於農村耕地被許多無人居住的宅基地分割成小塊,又限制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目前許多地方耕地農民的平均年齡已經在55歲以上,後繼無人,十年內中國農業將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嚴峻挑戰。

解決這一系列有關農業、城市化、房價、戶籍和城鄉貧富差別等問題的突破口就是要果斷的推行農村土地確權,實現「耕者有其田」,允許農民自由出讓耕地尤其是宅基地。可以考慮在接受公開監督的前提下,省內統籌,由省級政府按一定溢價收購農村宅基地並復耕,根據復耕的面積來取得城市用地的指標,出讓宅基地的農民可以優先購買保障房。農村耕地在維持原有用途的前提下,可以由農民自由處置。我堅信成功的農村土改將能釋放很大的潛能以保障中國經濟較高的經濟增長水平。

作者為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中國金融協會理事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