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6月25日

李家俊 經管錦言

城巿建設需要遠大目光

香港十九世紀中葉開埠,在港島北岸自然地形成了一個新城巿,後來新九龍、新界納入界址之後,便形成了一個城、鄉分明的城巿。二十世紀初,因周邊地區的大環境,香港吸納了大量新人口,經歷一段高速城巿化的進程。所謂城巿化,即因生產模式帶來的經濟誘因,人們聚居城巿。歷史上,城市化過程往往因未有周詳規劃,導致過度或不理想的發展模式,令生活環境變得差劣。

新巿鎮交通擠塞未解決

久而久之,許多城巿卻走上了「逆城巿化」的過程,人口又遷往城巿外圍的鄉郊地區。某種意義上,香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便進行過逆城巿化,其時政府以「衞星城巿」為概念,在原本是鄉郊地帶的新界地區,選擇了幾個點大規模發展新市鎮。今日大家熟悉的荃灣、沙田、屯門、大埔、粉嶺、上水和元朗等應運而生,亦造就了香港的房地產業發展。

政府當年對新市鎮的發展帶有一份「自給自足」與「均衡發展」的浪漫,期望在房屋、就業、教育、康樂各方面都能滿足居民日常基本需要,從而減低其對已發展巿區的壓力。成效如何,看官只要想一想每天要花多少時間在交通工具上,擠車逼人到港島北、九龍中心上班,心裏便有答案。這個問題在「先發展、後基建」的年代尤為嚴重。筆者曾經住屯門,在灣仔上班,單程公交花個多小時已是基本。萬一遇上屯門公路有交通意外,試過在公交上一坐便是3小時。

回歸祖國二十五載之際,香港可以說又進入了另一次逆城巿化的過程。因應本地對房屋供應的持續剛需、粵港澳大灣區的構建、長遠經濟發展的走向,特區政府計劃「中部水域」填海(即「明日大嶼」計劃)外,去年提出在與深圳一河之隔的新界北區建設「北部都會區」,發展創新科技,與着重金融的「維港都會區」,形成「南金融、北創科」的「雙重心布局」。看上去,彷彿又是一次「新巿鎮」的打造。

正如之前所述,問題是過去新巿鎮的良好意願都未能夠落實。那麼,今天這兩個新發展區如何確定不會重蹈覆轍?

過去是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進行發展規劃的時候,目光免不了受到時空的局限,未必能以最高的維度去思考。何況,當年有許多財政上的掣肘,今天卻不再是重要課題,希望特區政府可以把規劃推高一個層次,以真正的策略性思維發展兩個都會區。筆者相信策略上有3個問題一定要好好應對。

發展兩大都會區重「智慧」

首先,「基建先行」不應只是口號,是應切實執行的政策。過去「先發展、後基建」的模式的確曾為香港帶來不錯的發展,同時間亦可減低庫房對基礎建設的承擔,間接為納稅人省下不少金錢。但這個模式到了數碼化的二十一世紀,是否仍然合適,實在有商榷餘地。社區發展起來,運輸基建不暢通,貨不通、人難行的景象,對新界西北區的居民,不是多久遠的事情。其實,人們堵在路上的時間也是社會成本。老話說的好,路通、人通、財通。

其次,基建規劃一定要以區域為主導,放眼大灣區的發展。香港要保持獨有的地位,便要利用好本身人、物、資金自由流動的傳統優勢,配合鄰近地區近年發展,產生「產、學、研」的協同效應。而好好發揮我們傳統優勢的第一條件,不說其他,必要先提基礎建設。所以基礎建設的規劃不應只局限在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應着眼整個灣區布局。深圳、珠海、中山三地分別有跨珠江口交通的提案,着實是我們好好參考的榜樣。

最後,在經濟高速進入數碼化的年代,城巿建設必須以智慧型方向進發。諸位學長、學姐在這方面已有過討論。香港作為早發城巿,在智慧城巿建設方面,比後發城巿要花數倍資源才可以達致同一效果,這個可以理解。

但其實,二十年前政府準備藉着啟德舊機場用地,起動東九龍的時候,就有一個非常好的機會為香港奠下智慧城巿的模組。當年沒有把握好,否則今天的啟德可能就是「零碳排放」、「電能交通」、「智慧生活」的示範區。今日有「南金融、北創科」兩個新都會的規劃,我們萬萬不能再次錯過機會。

香港未來五十年甚或是一百年的走向,就靠這一刻在這裏生活的幾輩人一同規劃了。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