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5月27日

梁天卓 經濟3.0

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

「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是近日政治經濟的熱門話題。一家歐洲銀行的經濟顧問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稱,我們無可避免的在進入一段長時間的「去全球化」(we are heading into a prolonged period of deglobalization);英倫銀行行長貝利早前亦指出,在各地正面對不同程度金融危機的時候,全球的貿易脫鈎正處關鍵時刻;美國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主席兼行政總裁芬克(Larry Fink)更直言,俄烏戰爭終結了過去30年的全球化趨勢(put an end to the globalization we have experienced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2008年開始減速

到底,我們現在是否正在經歷「去全球化」?全球貿易前景又是如何?

我在世界銀行下載了自1970年以來全球貿易與全球收入的比例,如果說全球在過去50年一直邁向全球化並不為過:起碼由1970年起直至十多年前(2008年)的金融海嘯為止,全球貿易佔全球收入比例一直無間斷地上升【圖】。在1970年,全球貿易只佔全球收入四分一左右,這比例在1980年已上升至接近四成,其後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更令這比例由當年約五成再提高到2008年的六成。

然而,在金融海嘯後,這全球化的趨勢已有放緩跡象:由2008年的高峰到疫情下的2020年,全球貿易與全球收入比例已由六成慢慢下降至約五成。可以想像,在經過疫情下的供應鏈斷裂和俄烏戰爭的衝擊,這兩年下來的「去全球化」趨勢可能會更明顯。

供應鏈大執位

哈佛大學的貿易經濟學者Pol Antras在一篇文章De-Globalisation? Global Value Chains in the Post-COVID-19 Age中,分析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和近年的「去全球化」。向後回望,推動過去幾十年全球化有三大因素:①互聯網革命及其他科技的發展,令貿易成本不斷下降;②多邊及地區貿易協議的成立,大幅度移除各國貿易的關卡(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③在政治上,蘇聯和大部分共產國家的倒台,以及中國的改革開放,一方面令東西方之間的「鐵幕」消失,另方面前「鐵幕」國家裏的資本主義抬頭,亦令其外貿需求大增。

向前看,由工序自動化到各項區塊鏈的普及,各種科技發展將令貿易成本繼續下降,因此Pol Antras認為,「去全球化」有點言過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全球化減速」(Slowbalisation)。然而,他亦同意由英國脫歐到特朗普「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近年各地的貿易協定幾乎是停滯不前,再加上中美貿易戰和近月的俄烏戰爭,當年的「鐵幕」確有機會重新落下。

還有一點值得留意,Pol Antras指出,供應鏈全球化之下,離岸設廠(offshoring)的固定成本有不少同時是歷史成本。在一個角度看,即使是經濟面臨大衰退或政治形勢險峻,將離岸工廠由外國搬回本地(或其他國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另一個角度看,如果「去全球化」的衝擊並不是一時之事,全球供應鏈大執位可以是在短時間內大規模發生。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https://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