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5月20日

梁天卓 經濟3.0

數據分析:封城能否減少死亡數字?

語不驚人誓不休似乎是不少國師的座右銘。早前在內地舉行的「2022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清華大學弗里曼經濟學講座教授、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李稻葵表示,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按美國目前死於新冠疫情的人數(100萬)乘以4,中國挽救了400萬國民的生命。

李教授續稱:「以平均壽命這個測度來看過去兩年的抗疫是有成績的」、「每一個失去的生命的挽回,相當於讓每個人多增加了10天的壽命」、「過去2年的偉大勝利,為每一個百姓的平均壽命延長了10天,平均每年5天。」

言論一出,立刻引來眾多評論,有人認同教授分析,指出這表示中國過去兩年(以及現在仍然維持的)封城措拖是其來有自;有人卻認為一個國家人均壽命的延長,靠的是增加糧食產量、提高食物營養、醫學進步,提升幸福程度,降低勞動強度,保持健康運動等多方面因素,並指李教授「過去2年的偉大勝利,為每一個百姓的平均壽命延長了10天」的言論,是「侮辱的是中國人的智商」。

額外死亡和疫情控管指數

李教授言論是否「侮辱中國人的智商」,我並沒有興趣或資格去評論。不過,過去兩年的清零措施是否真的「為每一個百姓的平均壽命延長了10天」?一方面,減少病毒傳播當然可以降低感染個案及減少死亡數字,但另方面過度嚴苛的控疫政策,亦可能間接增加非染疫的生靈塗炭。

今天我試試從外國的數據看封城措拖是否真的可以挽救生命。

要分析封城措施是否能夠挽救生命,我們需要最少兩組數據。首先,是關於疫情下的死亡數字。不過,由於各國的疫情統計方法大有不同,各國的疫情死亡數字並不能公平地比較。曾國平和徐家健在前兩日本欄的文章分別提出「額外死亡」(excess deaths)這個與政策更相關、更值得留意的指標。正如曾國平所言:「顧名思義,額外死亡指的是預期以外的死亡數字,而所謂的預期,根據的是歷史經驗、年齡分布等因素,例如若果某年流感特別嚴重,實際死亡比預期的多,源自這場流感的額外死亡就是正數了。」

我在《經濟學人》下載它在這兩年來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包括中國,但包括香港)每月(每10萬人計)的額外死亡數字。

另外,關於各地的封城措拖數據,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員把9項民生經濟活動的數據(分別為學校開放程度、辦公室開放程度、公眾活動有否被取消、公眾聚集有否被取消、公共交通的開放程度、禁足政策、有關疫情的公眾資訊、國內人口流動限制以及國際出入境限制)製成了一個由0(最開放)至100(最嚴謹)的疫情控管指數(Stringency Index)。

我把這兩組數據(以及一些數據如各地打針人數、新確診人數、老年人口比例,以及一些當地人民的健康數據等)合併,然後作了一個簡單的迴歸分析【表】。

迴歸分析結果合乎常理

首先,正如兩位欄友早前指出,收入高低與額外死亡有一定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一個地方的平均國民收入每上升1萬美元,該月的額外死亡數字(每10萬人計)會低0.5。

此外,分析部分結果亦合乎常理:一方面,新確診人數愈多(部分是由於傳播性更高的Omicron變種來襲),額外死亡率就愈高;另方面,打針率愈高,額外死亡率就愈低。

至於封城措拖是否真的可以挽救生命?從數據上似乎未能看到。根據我的迴歸分析,當疫情控管指數上升,額外死亡數字更會微升!雖然從統計學上該升幅並不明顯異於零,但無論怎樣說從外國的經驗看,封城可以挽救生命似乎並不成立。

不過,讓我再重申一次:《經濟學人》的額外死亡數據並不包括中國在內。

所以,中國特色的封城措施是否特例,就要留待國師們為大家算算賬。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