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4月29日

John Mauldin 前沿思考

上海封城加劇全球供應鏈混亂

世界各地面對通脹問題,日常用品及服務價格飆升,糧食等必需品都漲價。美國消費物價指數(CPI)低估房屋等項目的增幅,但當地3月CPI仍按年升8.5%。在基數效應下,數據失去實際參考意義,受新冠疫情相關因素影響,即使回溯期通脹數據偏高,隨後按年通脹率可能略回落,也不代表商品價格下跌。生活成本上升亦引發累積效應,就算商品價格回穩,通脹問題亦會持續。

近日Hoisington Investment Management發表最新季度回顧報告,指出過去12個月,大部分美國人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經通脹調整,逾1162萬美國工人的工資及薪金收入下調3.7%,是自1980年以來最大跌幅,足以抵消同期約650萬新入職僱員所獲得的薪資增幅。當中全職工薪階層實質收入減幅大於時薪工人,意味其生活水平跌幅更大。

回顧報告亦強調,難以準確評估通脹高企對美國7000萬退休人士的影響,但他們普遍生活境況僅一般。從聯邦政府領取社保退休金的長者,在2022年生活成本調整(COLA)幅度為5.9%,是40年來最大增幅,惟大部分參與私人企業退休金計劃的長者未有此福氣。美國經歷40年以來最嚴重通脹,報告粗略估計約5000萬或以上長者的退休金因此「大縮水」。

另外,有1662萬美國人的入息升幅跑輸通脹。通脹高企帶來負面影響,在過去13個月中,有11個月錄得實質個人可支配收入下滑。美國85%家庭年均收入少於15萬美元,當中很多屬每月花光薪資的「月光族」或依賴穩定收入。近兩年美國財政及貨幣政策下的受惠者跟受害者的生活水平差距明顯。通脹率飆升至8.5%,逾1.7億美國人生活水平大倒退。

某程度上,2020年發生的事再次重演,當時神秘疾病肆虐中國,迫使內地多處封城,導致經濟停擺,打亂供應鏈。其後疫情蔓延全球,多國政府祭出抗疫限制,拖慢全球經濟活動,引致對中國貨需求減少。不過,各國亦同時推出刺激經濟方案,令需求出現報復式反彈。目前新冠疫苗及療法已廣泛應用,儘管疫情仍未結束,但情況已受控,中國卻是例外。

中國採取「清零」政策向來奏效,自2020年中僅出現零星個案,一旦發現新病例,就會迅速回應,可是目前高傳染性的變種病毒Omicron入侵,導致爆發新一波疫情。

研究諮詢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編製圖表,顯示中國百大城市的封城狀況。今年3月初,列入零等級、完全沒有實施抗疫限制的城市,共貢獻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一半。到4月中,仍處於零等級的城市大減,貢獻GDP少於5%;更多城市落入管控較嚴厲的2至4等級,這類城市共貢獻全國GDP近40%。

近日龍洲經訊駐上海科技分析師王丹(Dan Wang,音譯)分享當地所見所聞,他指出中國第一大都市上海人口約2600萬,屬過去兩年疫情下全國管治最佳的城市,市政府採納最低抗疫限制便成功控制疫情,實在難以想像會嚴厲封城。可是自今年3月起,新增病例飆升,官員及居民日漸焦慮,事隔10天上海宣布暫時分兩區輪流封控,且很快變成全市範圍封城無限期延長。上海封控措施之嚴苛,只有2020年初武漢及2021年底西安的封城令可以相提並論。

王丹透露,上海居民接受病毒檢測後才能步出家門,只有少數商家仍能營運。居民難以取得醫療藥物、長者護理、食物等必需品,大部分餐廳及超市難再提供外賣或送貨服務,政府負責派發糧食物資。

港口堵船急增 拖累貨運

筆者執筆之時,有報道指上海部分地區放寬防疫限制,也有聲稱相關措施將維持至5月中。無論如何,嚴厲限制所引發的經濟反響終會陸續浮現。上海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大量組件及原材料航運至當地,再變為製成品運到世界各地。原本運作暢順的流程,現在卻陷入混亂。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前局長戈特利布(Scott Gottlieb)引用航運地圖,顯示上海幾乎全市進入封城,大量貨船近海停泊,等候裝貨或卸貨,加劇全球供應鏈混亂。筆者分析該地圖,認為今年問題更嚴峻,去年在上海碼頭附近等候裝卸貨物的貨船數量超出平均水平,今年較去年「堵船」數目再增近1倍。這僅是上海封城3周引發的問題,由於工人被困家中,就算貨船抵達,也缺乏人手裝貨或卸貨。去年美國洛杉磯及長灘港口出現「塞港」,貨船排隊等候裝卸,但跟上海堵塞情況相比,美國兩大港口真是小巫見大巫。

供應鏈講求穩定,須準時在預定地點裝卸指定貨物。中國政府也知問題所在,設法盡力解決「塞港」問題。可是封城措施已經引發延誤,上海「堵船」將波及全球,航運因而延遲的大批貨船獲「解封」後,將會同時抵達目的地,導致全球各地港口同時出現類似上海的「塞港」狀況。

有別於2020年,目前各國陸續解除防疫限制,快將來臨的經濟衰退亦將打擊需求。不過,現時個人消費支出及商界營運開支仍強勁,正等候中國貨的顧客尚未能在預期派送日期收貨。貨品突然短缺將推高價格,加劇通脹。

爆發俄烏戰爭前,糧食及能源價格已經節節上升。再者,聯儲局貨幣政策顯然落後於當前形勢(behind the curve),或會對經濟「落重藥」。就算中國一切如常,完美的通脹風暴亦勢將形成,發達國家恐遭迎頭重擊,中國可能面對更大衝擊。

筆者1月在「中國抗疫成績主宰今年全球經濟」的信函指出,經歷去年恒大(03333)債務危機,中國經濟依然不穩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推動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達致目的需要滙聚力量,可惜碰上新冠疫情。雪上加霜的是,隨着全球經濟放緩,勢將削弱中國出口。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中國已經面臨能源危機,停電或限電日漸頻繁,雖未有向俄國實施經濟制裁,但避不了全球能源價格高企之苦。中國或可選擇以折扣價加碼購買俄能源,惟輸油氣管道輸送能力及運油輪貨運能力皆有限,對中國幫助不大。而且西方企業紛紛撤出俄市場,當中包括油田服務商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及哈利伯頓(Halliburton),俄羅斯缺乏先進的鑽探設施及相關專業知識,能否維持目前能源產量仍是未知之數,意味能源價格將持續攀升。

美推「朋友支柱」減風險

況且,中國朝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路發展,必須小心行事,以免惹來歐美反響。美國財長耶倫在4月13日談及「朋友支柱」(friend-shoring),意指美國將推動跟獲信任的國家合作,以減低當地供應鏈的風險,暗示美資企業必須尋找跟美國友好的供應鏈。美企進軍中國,就是看中成本便宜,現在不少公司正想辦法把生產線遷回美國,而另覓供應鏈將推高生產成本,迫使企業提高售價,使通脹進一步惡化。

此外,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習近平於2月4日在北京簽署中俄「無限合作」的聯合聲明,當時未能預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遭到西方強烈譴責,面對嚴厲經濟制裁,北京左右為難,必須避免重蹈俄羅斯覆轍。

上周筆者收到多名專家的經濟預測,著名大淡友羅森伯格(David Rosenberg)警告美國經濟正處於周期性波動,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卻全力打擊通脹,他預料美國將迎來1982年式雙底衰退,即進入經濟衰退後,短暫反彈,然後再次陷入衰退。

Bleakley Advisory首席投資總監布克瓦爾(Peter Boockvar)指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每次加息周期完結,利率都低於上一次周期的頂峰。在2018年第四季,聯邦基金利率升到2.25厘至2.5厘,然後聯儲局停止加息。目前聯儲局決定快速大幅加息,預料在接下來的3次議息會議,每次都會加息半厘。按此速度,料明年夏天利率將調高至近3.5厘,量化緊縮年均規模為1.14萬億美元,這將是八十年代聯儲局前主席伏爾克(Paul Volcker)後,最進取的緊縮政策。

不過,布克瓦爾表示,經過多年的寬鬆貨幣政策,美國整體經濟已習慣資本成本低,市場估值因此倍翻,信貸息差收窄。隨着聯儲局收緊貨幣政策,今年投資世界將更艱難更富挑戰。目前標指市盈率19倍,納指市盈率達27倍;彭博高收益債券指數與美債的息差高達344個基點,與10年期債券平均息差為435個基點,對比20年期債券平均息差更逾510個基點,在這類投資環境下,不容有犯錯的空間。

歐洲棄負息 勢陷經濟衰退

龍洲經訊則警告,目前通脹持續走高,加上債息攀升,市場押注歐央行將奉行加息政策,導致實質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長明顯放慢。去年3月歐羅區消費物價調和指數(HICP)按年升1.3%,到今年3月HICP按年漲7.5%。去年8月,10年期歐羅區債息為負0.5厘,目前已升至0.9厘。歐羅區實質M1按年僅增3%,為自2013年來最慢增速。

筆者也察覺歐央行準備放棄瘋狂的負利率政策,現時10年期德國債息近1厘,有關政策正影響全球債券價格,歐美國家的財長正向歐央行行長拉加德施壓,要求她仿效鮑威爾全力對抗通脹,此舉勢將把歐洲推向經濟衰退。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