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4月1日

王冬勝 宏觀遠瞻

轉型綠色金融 助內地「淨零」達標

面對疫情持續延宕、世界經濟復甦脆弱、能源短缺和氣候變化加劇,推動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不僅成為全球共識,也將引領未來投資風向,更多投資者將把資金投向在環境、社會與管治(ESG)領域表現突出的企業。未來40年,內地向淨零排放轉型的過程,要兼顧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以及社會各持份者的需求,金融業是銜接兩者的橋樑。

當前,內地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尚未完全脫鈎。一方面,內地仍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要實現人均GDP達中等收入國家人均水平(2035年),並最終達到前沿發達國家的水平(2050年),大規模地投資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和住宅,意味着更大的能源需求。

另一方面,雖然第三產業發展迅速,但倚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製造業為經濟發展根基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短期內,碳排放的限制會對傳統高能耗產業造成運營壓力,而製造業比重過快下降,亦不利於中國經濟的穩定。

結合數碼化升級

要實現碳減排與經濟高質量發展並行,內地應不斷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推動碳技術與碳市場發展。事實上,2017年中國已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設備製造大國,然而,可再生能源在中國能源供應中的佔比仍然很低。因此,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投資和應用,包括太陽能光伏、風能、電力、氫能以及生物能源等領域,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比重。同時還需關注吸收二氧化碳的技術,透過碳捕捉與封存技術(CCS),最多可以減少達到九成的碳排放,但成本較高,大規模應用還有待技術的進步。

同時,數碼化與碳中和目標的結合,亦是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通過提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碼化技術在生產及營運等環節的應用,實現高碳行業數碼化、智能化轉型。

值得關注的是,能源轉型不單是以「新」取「舊」的過程,還涉及社會經濟系統的改變,包括社會保障體系、失業以及再培訓等配套。制定減排政策中,必須平衡各方利益,兼顧不同地區和群體的減排能力和公平性,避免「碳減排指標」約束導致經濟發展受限或產業空心化,及失業率增加的風險。

向淨零轉型需要龐大資金支持,金融業是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要工具,特別是推動轉型金融(transition finance)和碳金融並駕齊驅,形成多元化並更具活力和流動性的綠色金融生態。

近幾年,內地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不斷豐富。截至2021年三季度,內地綠色貸款餘額已接近15萬億人民幣,綠色債券餘額超過1萬億人民幣,均居世界前列。儘管發展很快,但與整個市場的規模比較,極需大力推動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託等的進一步發展。

同時,金融業要着力發展轉型金融,對於重工業、製造業及農業等在現有技術條件下轉型路徑尚不明確、融資參與程度仍較低的行業,提供更多類型的轉型融資產品,如拓展轉型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鈎債券、供應鏈融資和貿易融資等。目前,內地綠色金融體系尚不能充分覆蓋轉型金融活動,應盡快建立轉型金融的界定標準、披露要求及配套措施,為市場提供充足訊息以規避「漂綠」風險。

邁進可持續方向

此外,碳排放交易市場和金融市場的聯動發展,以豐富的碳金融衍生產品,提高碳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度,更好地發揮其在推動綠色轉型中的作用。隨着全國碳市場的成熟,可引入價格調控機制和研究創新交易產品,如碳期權或期貨等提高市場的流動性和穩定性,亦可以改善碳排放交易價格發現的功能。

去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全球碳市場機制、規則及形式已被納入《巴黎協定》第六條協議,反映國際碳市場將逐漸形成。內地應順勢而為,積極參與規則制定,在碳定價、碳交易等方面增強國際影響力。

「淨零」目標將幫助各個國家確定可持續發展路徑,但仍要從成本、社會及行業接受度等方面做出權衡,才能推動中國經濟向更具韌性、包容及可持續的方向邁進。

作者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主席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