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2月11日

王冬勝 宏觀遠瞻

港把握內地「雙碳」拓區域碳交易中心

人類活動產生的碳排放令氣候暖化風險累積至「積重難返」的程度,發展清潔能源、降低碳排放成為全球首要任務。隨着內地加快綠色低碳轉型,香港應該積極把握碳市場和綠色金融機遇,發展成為區域碳交易中心,並提升作為亞洲綠色和可持續金融中心的地位。

去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協定》(Glasgow Climate Pact),首次把削減煤炭寫入氣候公約,各國2030年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45%,2050年實現淨零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約三分之二排放量,以及佔全球75%經濟規模的國家宣布「碳中和」目標,而40多個國家承諾在2050年前逐步淘汰煤炭,105個國家加入美國與歐盟發起的《全球甲烷減排承諾》,目標於2030年把溫室氣體之一的甲烷排放量,在2020年的基礎上減少三成。

更重要的是,討論多年仍有未有結論的全球碳市場機制、規則和形式,被納入《巴黎協定》第六條協議(Article 6)。這意味國際碳市場逐漸形成,企業可在全球或相互承認區域內購買自願減排量,各國可通過全球碳市場開展國際碳交易,達到減排目標。

作為全球最大能源生產和消費國,中國未來數十年的減排速度是世界能否成功控制全球變暖的關鍵。中國承諾力爭於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能源減碳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在生產端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例,2020年內地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達24.3%,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規模均居世界前列;同時,新能源汽車正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內地去年7月啟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允許超過排放配額的公司通過從排放量低於其配額的公司購買許可證來抵消差異。碳排放配額去年底累計成交量錄得1.8億噸,成交額76.6億元人民幣。今後幾年,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及航空等行業將被陸續納入碳交易。市場估計2025年碳排放交易體系內碳配額價持續上升到每噸71元人民幣,市場規模達2840億元人民幣。

事實上,海外企業覬覦內地推動「雙碳」行動帶來的商機。根據滙豐調查,近九成海外企業相信對市場增長和創新帶來重要機遇,而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及節能產品增長潛力最為海外企業所看好。逾半受訪企業正計劃為中國市場提供更環保、更具可持續性的產品。

引導社會資本發展綠色產業

然而,內地低碳轉型的資金缺口依然巨大。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預計,要實現2030年「碳達峰」,每年需要資金3.1萬億至3.6萬億元人民幣,惟目前每年提供資金僅5265億元人民幣;若要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可再生能源發電、先進儲能(advanced energy storage system)、綠色零碳建築等領域的新增投資將超過139萬億元人民幣。

由此可見,內地需要更具活力和流動性的綠色金融體系,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產業,並引入國際資金和境外投資者。這些正是香港優勢所在。

香港可扮演連接內地市場及國際資本的重要門戶,吸引內地企業和綠色項目通過本港發行債券、基金、首次公開招股等多元渠道籌集資金。

香港近幾年債券市場發展蓬勃。2015年至2020年,累計在香港發行的綠色債券總量超過380億美元。2020年,在香港安排和發行的綠色債券和貸款總額就已達到120億美元,內地發行機構佔發行總額的六成。

隨着境外投資者持續增持人民幣資產配置,以及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成為全球投資主流,以人民幣計價的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將成為國際市場關注的焦點。

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香港處理全球約75%離岸人民幣結算業務,截至去年底,本港人民幣存款超過9200億元,可為內地綠色發展引入國際資本的同時,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再者,香港應與廣東、澳門積極研究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統一碳市場。配合大灣區產業基礎和金融創新環境,透過港交所、深交所及廣州期貨交易所合作,滿足企業多樣化的碳交易產品及融資需求。

借鑑金融互聯互通 連接國際

借鑑中港金融互聯互通機制的成功經驗,可帶動國際資本參與大灣區統一碳市場,開展碳排放交易外滙試點,不僅有助於推動內地碳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連通,更對香港發展成為區域碳交易中心至關重要。

不過,綠色金融現時並無統一全球標準,香港亟須引入一套清晰透明的制度,參考穆迪及標準普爾等評級機構對金融風險的分類及評級方法,界定環境風險並加以評級,促進國際共識。

全球低碳經濟轉型趨勢加快,綠色金融和碳市場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香港須全速推進,融通資本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並進一步提升本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內涵,增強國際競爭力。

作者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限公司主席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