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2月4日

大獅分析

明年美股偏淡 宜守不宜攻

受Omicron新冠病毒變種風險上升,憂慮環球經濟可能受嚴重衝擊所影響,再加上聯儲局主席鮑威爾近日意外轉鷹的言論,環球股市過去一周明顯回落,美國標普及MSCI歐洲指數分別下挫2.7%及3.4%(截至周四),港股恒指更是在今年「弱者愈弱」的情況下一度跌至今年新低23175點。相反,筆者早前提及可多加關注的新興市場則相對靠穩,MSCI新興市場及亞洲股票指數本周分別上升1.1%及0.3%,估計有資金持續流入這些估值仍較吸引的市場。

先講Omicron病毒,市場現時主要有兩種看法,第一種看法主要認為今次病毒的高傳播力將可能快速導致另一次全球大規模感染或再感染,讓許多國家重回封鎖的狀態,並出現環球經濟衰退;第二種看法則認為這只是另一個加強版的Delta病毒,對經濟的影響可能只是一至兩季,投資者毋須過度恐慌。

筆者個人是比較偏向第二種說法。過去一兩天不少研究專家指出,未來病毒變異愈多,傳染力雖可能有所增強,但估計病症及死亡率會較輕,再加上輝瑞、莫德納及強生等藥廠預計將可在未來數月內推出針對Omicron的新疫苗,所以筆者相信歐美等國家再重新採取嚴厲隔離措施的機會不大,投資市場將很快消化有關新變種病毒的風險。筆者估計,Omicron對明年環球經濟增長的影響將少於0.4個百分點。

收益率曲線愈趨平坦

另一方面,筆者更關注聯儲局在本月中舉行的議息會議及聲明,其動向對明年股債市場將有重大啟示。隨着聯儲局由鴿轉鷹,市場最新估計美國將在明年第二季前便會全面退市,並在年中及年底各加息一次,這樣的預期導致投資者在過去一周大幅拋售債券資產(高收益債券走資近28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兩年期債息在有關消息出現後急升12點子至0.62%,相反10年期債息則下跌5點子至1.44%;在加息周期還未開始,但收益率曲線愈趨轉平(flattening)的狀況下,這究竟是反映着市場預期聯儲局進取加息策略將可有效降低美國通脹,抑或過於進取的加息將可能導致美國未來數年經濟增長放緩?對投資者來說,兩種情況將有截然不同的意義,值得大家深思。

實體黃金ETF可考慮

在明年宏觀經濟基本因素開始轉弱的情況下,筆者維持明年對美股相對偏淡的看法,並認為明年的投資策略應該以防守為主,投資者可以考慮在投資組合中加入實體黃金ETF等產品以分散風險。

無可否認,年初不少投資者都看好中國及新興市場股市的表現。然而好景不常,股市自2月中見頂後便拾級而下,恒指及國指自今年初已分別下跌近8%及16%,MSCI中國指數也下挫約14%(上證A股指數雖表現略好,但亦僅微升1.7%),不單大幅跑輸歐美等成熟市場,甚至遠遜於印度(+28.2%)、台灣(+21.1%)及俄羅斯(+25.1%)等新興市場,導致MSCI新興市場股票指數(因中國市場佔指數比例約35-40%)今年整體下跌近1.4%。

曾幾何時,很多投資者一方面因憧憬中國及其他新興市場股市的增長故事,另一方面希望可分散風險,故選擇投資新興市場基金,並在投資組合中佔有相當比例。不過,疲弱及波動的指數表現,加上中國內地政策的不確定性,令人開始擔心這種策略長遠來說是否最好的選擇,特別是新興市場基金內含的中國市場風險已因佔比上升而遠高於2012年及2015年(當時中國市場僅佔指數比例約12%及20%)。

中國與新興市場分拆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情況將可能變本加厲,因中國市場佔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比例預計在未來數年進一步升至近45至50%。過高的比例無疑將增加雙方的關連度(correlation)2012年雙方的關連度僅為0.5至0.6,但在2020年已上揚至0.8至0.9,最終影響指數分散風險的作用。

有見及此,愈來愈多的研究分析均認為,投資者可考慮把投資組合中的中國與新興市場分拆開來投資及管理,即視中國市場為單獨資產類別,新興市場(中國除外)為另一獨立的資產類別。這樣做的好處,不僅讓投資者能更靈活及自主地因應對市場的不同看法而調整投資比例(例如投資者短期內不看好中國股市,他可選擇降低中國的投資分配至10%,而不是原有方法的35至40%),並可有較大空間來提升回報及分散風險。

其實,新興市場(中國除外)亦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根據MSCI所提供的資料,該指數的總市值近3.4萬億美元,囊括近一半MSCI新興市場股票指數的公司,並相對傾向科技及半導體公司(佔約28%)。

投資產品以ETF為主

另一方面,MSCI新興市場(中國除外)指數今明兩年的盈利增長估計平均可達33%,甚至高於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27%;縱使其過去一年表現上升近24%,並大幅領先MSCI新興市場(包括中國)的7.3%回報【圖】,但其12個月的預期市盈率仍僅是12.4倍,可說是相當有吸引力。

隨着中美摩擦持續,以及部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市場仍有所保留,筆者相信,未來可能有更多資金關注非中國的新興市場投資機會。現時,雖然市場上主要的新興市場(中國除外)的投資產品多以ETF為主,但筆者預期有更多基金公司推出此投資策略的產品。

iFund,獅瀚環球金融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