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1月12日

梁天卓 經濟3.0

Meta的創造性破壞

論霸權,本地和歐美的霸權可以十分不同。這邊廂,兩位欄友一連兩日分析本地「地產霸權」如何分散投資,勢力伸展到社會上每個角落,從電力供應到交通物流,從大型商場到連鎖食肆,香港人衣食住行也難逃魔爪;另一邊廂,社交媒體霸權Facebook最近宣布將專注於Metaverse(元宇宙)的發展,除了把公司名字由Facebook改為Meta之外,更會投放大量資源開發Metaverse配套,據報單單是2021年就會投資約100億美元(約780億港元),實行不成功便成仁!

分散風險的管理哲學

正如兩位欄友所言,分散投資背後有其理論哲學,其中最主要在於分散風險。跟投資股票一樣,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的風險比放在不同的籃要高。近年指數基金大行其道,不無道理。

同樣道理,即使在幾年前本地政壇還未風雲變色時,由本地政府及美國聯儲局主宰的本地樓市已承受不少政策風險,加上近月「共同富裕」新時代的來臨,本地「地產霸權」把雞蛋分散放到不同籃子,實在不難理解。

然而,歐美的科技企業雖然已壟斷市場,但是由於產品的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特性,它們面對的競爭不只是市場內的互相爭奪市佔率(competition within the market),而是互相搶佔整個市場(competition for the market),因此有更大誘因作出投資,以保護自身的壟斷。

經濟學界有一個老問題:壟斷市場的老牌企業會否願意推行顛覆性的創新?還是,市場上所有顛覆性的創新,都只有在競爭之下靠長江後浪推前浪?行內有兩派理論分析,分別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羅(Kenneth Arrow)提出的「阿羅替代效應」(Arrow's Replacement Effect),以及由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提出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

阿羅替代效應vs創造性破壞

所謂的「阿羅替代效應」,是從壟斷理論入手:任何行業的市場霸權,都會透過限制產量去抬高價格。限制產量導致顛覆創新的平均成本較高,因此市場霸權推行顛覆性創新的誘因亦變得較弱。不過,熊彼得卻認為,老牌企業壟斷市場對創新有利,這是由於企業勇於自我顛覆,享受創新帶來的規模效應,而穩固的市場地位亦容許霸權冒較大創新風險,因此顛覆性創新根本毋須後浪推前浪。這就是所謂的「創造性破壞」。

理論上,阿羅與熊彼得各有道理,而實證上,由微軟的日漸衰落到Netflix的崛起,「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案例着實不少,因此近年「阿羅替代效應」的支持者似乎愈來愈多。是的,壟斷市場的老牌企業在打倒昨日的我時,經濟包袱往往比新進對手來得沉重。然而,再仔細一點分析數據,我們發現只有不到三成的市場創新來自「後浪」,大多數的創新其實還是依靠「前浪」不斷自我顛覆的。

面對着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壓力,Facebook的Meta可以說是另一個支持「創造性破壞」的例子。至於它會否連自己創建的社交媒體壟斷都破壞掉?那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